界面沉淀法获取氧化铜超细粉体的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超细粉体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 第9-11页 |
1.1.1 超细粉体的特点 | 第9-10页 |
1.1.2 超细粉体的应用领域 | 第10-11页 |
1.2 超细粉体的制备概况 | 第11页 |
1.3 超细粉体的化学制备方法 | 第11-16页 |
1.3.1 液相反应法 | 第12-15页 |
1.3.2 气相法 | 第15页 |
1.3.3 固相反应法 | 第15-16页 |
1.4 超细氧化铜粉体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1 超细氧化铜粉体的应用领域 | 第16页 |
1.4.2 超细氧化铜粉体的化学制取方法现状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 第17-18页 |
2 制备原理 | 第18-22页 |
2.1 液—液界面的微多相层理论 | 第18-20页 |
2.2 界面沉淀物的生成与形态控制 | 第20-21页 |
2.3 沉淀物分离与洗涤 | 第21页 |
2.4 沉淀物的干燥与热分解过程控制 | 第21-22页 |
3 实验部分 | 第22-31页 |
3.1 实验基本过程 | 第22页 |
3.2 实验基本试剂和设备 | 第22-23页 |
3.2.1 基本试剂 | 第22页 |
3.2.2 基本设备 | 第22-23页 |
3.3 超细氧化铜粉体的制备 | 第23-28页 |
3.3.1 P_(204)萃取硫酸铜 | 第23-25页 |
3.3.2 草酸反萃有机相的二价铜 | 第25页 |
3.3.3 沉淀洗涤与干燥 | 第25-26页 |
3.3.4 沉淀转化 | 第26-28页 |
3.4 氧化铜粉体的表征 | 第28-31页 |
3.4.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8页 |
3.4.2 X射线衍射分析与测试 | 第28-29页 |
3.4.3 混合物中铜含量分析 | 第29-31页 |
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1-57页 |
4.1 超细氧化铜粉体的表征 | 第31-35页 |
4.2 P_(204)的浓度对氧化铜粉体影响 | 第35-39页 |
4.3 硫酸铜浓度对氧化铜粉体影响 | 第39-42页 |
4.4 反萃条件对氧化铜粉体影响 | 第42-51页 |
4.4.1 反萃时间对氧化铜粉体影响 | 第42-45页 |
4.4.2 草酸浓度对氧化铜粉体影响 | 第45-48页 |
4.4.3 反萃温度对氧化铜粉体影响 | 第48-51页 |
4.5 煅烧温度对氧化铜粉体影响 | 第51-53页 |
4.6 直接沉淀法与界面沉淀法的对比 | 第53-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