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0 引言 | 第7-10页 |
0.1 论文项目来源 | 第7页 |
0.2 三星堆文化消亡原因的研究现状 | 第7-8页 |
0.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8-9页 |
0.4 论文研究成果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三星堆文化概述 | 第10-17页 |
1.1 三星堆文化的内涵 | 第10-12页 |
1.1.1 三星堆文化释义 | 第10-11页 |
1.1.2 三星堆文化主要特征 | 第11-12页 |
1.1.3 独特的地域风格 | 第12页 |
1.2 三星堆文化的最高成就 | 第12-14页 |
1.2.1 发达的农业生产 | 第12-13页 |
1.2.2 手工业高度发展 | 第13-14页 |
1.3 三星堆文化繁荣的生态环境基础 | 第14-16页 |
1.3.1 自然环境 | 第14页 |
1.3.2 文献记载 | 第14-15页 |
1.3.3 孢粉分析 | 第15页 |
1.3.4 动植物特征 | 第15-16页 |
1.4 生态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 第16-17页 |
2 古蜀(广汉)地区环境演化研究 | 第17-24页 |
2.1 微观视角: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该地区环境演化进行对比研究 | 第18-19页 |
2.1.1 孢粉古植被序列(简称自然序列) | 第18页 |
2.1.2 将自然序列与文化序列进行对比研究 | 第18-19页 |
2.2 宏观视角:用逻辑证明方法进行拟合分析 | 第19-20页 |
2.3 目前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对本文结论的印证 | 第20-24页 |
3 环境演变对该地区生态及社会的影响 | 第24-31页 |
3.1 该地区环境恶化的性质及具体表现 | 第24-25页 |
3.1.1 环境演化的性质 | 第24-25页 |
3.1.2 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 | 第25页 |
3.2 环境恶化对当地生态的影响 | 第25-27页 |
3.2.1 生物多样性及价值 | 第26页 |
3.2.2 环境恶化对生态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 环境恶化对古蜀社会的影响 | 第27-31页 |
3.3.1 古蜀社会概况 | 第27-29页 |
3.3.2 古蜀社会的人地关系探析 | 第29-30页 |
3.3.3 环境恶化对古蜀社会的影响 | 第30-31页 |
4 三星堆文化消亡的原因探讨 | 第31-37页 |
4.1 商榷 | 第31-32页 |
4.2 三星堆文化消失的时间及过程 | 第32-33页 |
4.2.1 三星堆文化消失的时间 | 第32页 |
4.2.2 三星堆文化消失的过程 | 第32-33页 |
4.3 三星堆文化消失的原因探讨 | 第33-37页 |
4.3.1 自然因素 | 第33-34页 |
4.3.2 社会因素 | 第34-37页 |
5 三星堆文化消亡对当今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第37-44页 |
5.1 启示之一:当今社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7-40页 |
5.1.1 可持续发展观 | 第37-38页 |
5.1.2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8-40页 |
5.2 启示之二:必须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生态文化 | 第40-44页 |
5.2.1 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 第40-42页 |
5.2.2 建构人类文明发展之新维度—生态文明 | 第42-44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44-46页 |
7 致谢 | 第46-4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