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0页 |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页 |
0.2 研究区勘探现状 | 第6-7页 |
0.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技术手段 | 第7-8页 |
0.4 完成工作量 | 第8-10页 |
1 区域概况 | 第10-11页 |
2 和田古隆起的性质、形成和演化 | 第11-23页 |
2.1 和田古隆起的基底结构特征 | 第11-12页 |
2.2 和田古隆起的性质 | 第12-15页 |
2.3 和田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 | 第15-23页 |
3 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 第23-63页 |
3.1 对烃源岩的控制 | 第23-26页 |
3.2 对古地貌的控制 | 第26-55页 |
3.2.1 和田古隆起海西风化壳古地貌恢复的原理与方法 | 第26-44页 |
3.2.1.1 选择恢复古地貌的基准面 | 第27-28页 |
3.2.1.2 用厚度法编制古地貌图 | 第28-44页 |
3.2.2 和田古隆起海西风化壳古地貌特征 | 第44-55页 |
3.2.2.1 古地貌单元划分 | 第44-49页 |
3.2.2.2 古地貌特征 | 第49-55页 |
3.3 对圈闭发育的控制 | 第55-60页 |
3.3.1 圈闭分布特征 | 第55页 |
3.3.2 圈闭形成时间 | 第55-56页 |
3.3.3 不同时期主要圈闭的特征 | 第56-60页 |
3.4 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 | 第60-63页 |
4 和田古隆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研究 | 第63-66页 |
5 和田古隆起的油气远景评价 | 第66-81页 |
5.1 油气地质条件对比 | 第66-72页 |
5.1.1 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对比 | 第66-67页 |
5.1.2 和田古隆起和塔北古隆起油气地质条件对比 | 第67-72页 |
5.1.2.1 二隆起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储层发育物质基础 | 第67-68页 |
5.1.2.2 晚古生代构造及沉积演化差异性决定储层发育的差异性 | 第68-70页 |
5.1.2.3 中生代以来演化的差异性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差异性 | 第70-71页 |
5.1.2.4 阿克库勒凸起与和田古隆起特征比较 | 第71-72页 |
5.2 和田河气田油气藏解剖 | 第72-81页 |
5.2.1 和田河气田的特征及形成历史 | 第72-77页 |
5.2.2 气藏形成机理 | 第77-80页 |
5.2.3 和田隆起区下古生界烃源岩及生油条件 | 第80-8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