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旅游开发与产业转型中的传统乡土聚落

引言第1-10页
第一章 传统乡土聚落的特点及变迁第10-22页
 1.1 概述传统乡土聚落的特点第10-12页
  1.1.1 传统村镇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上的乡土聚落第10页
  1.1.2 简述传统乡土聚落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第10-12页
 1.2 传统乡土聚落的现状及其变迁原因第12-18页
  1.2.1 传统乡土聚落的现状第12-15页
  1.2.2 传统乡土聚落的变迁的原因第15-18页
 1.3 传统乡土聚落保护的意义及问题第18-22页
  1.3.1 传统乡土聚落保护的意义第18-20页
  1.3.2 传统乡土聚落民居的未来第20页
  1.3.3 现今传统乡土聚落保护与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第20-22页
第二章 旅游开发与传统乡土聚落的产业转型第22-40页
 2.1 利用对旅游的需求,抓住振兴传统乡土聚落的历史机遇第22-26页
  2.1.1 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第22-25页
  2.1.2 我国开展旅游的现状第25-26页
 2.2 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的优势第26-27页
  2.2.1 旅游资源的概念第26页
  2.2.2 传统乡土聚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第26-27页
 2.3 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的条件第27-30页
  2.3.1 保持较为完整的风貌,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第27-28页
  2.3.2 处在比较成熟的旅游线路附近第28-29页
  2.3.3 有比较突出的地方特色第29页
  2.3.4 旅游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完备,管理有效第29页
  2.3.5 当地居民对于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第29-30页
 2.4 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的分类第30-34页
  2.4.1 以观赏游览为主题的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第30-31页
  2.4.2 以历史文化民俗为主题的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第31页
  2.4.3 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第31-34页
 2.5 以旅游开发实现产业转型的内涵第34-36页
  2.5.1 传统乡土聚落的旅游产业转型第35页
  2.5.2 传统乡土聚落旅游产业转型的几种方式第35-36页
  2.5.3 我国传统乡土聚落旅游转型的现状第36页
 2.6 德国传统村落旅游转型第36-40页
第三章 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的利弊分析第40-60页
 3.1 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的意义第40-50页
  3.1.1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第41-42页
  3.1.2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素质第42-44页
  3.1.3 保护历史、自然环境第44-45页
  3.1.4 是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一种途径第45-49页
  3.1.5 促进城市化发展第49-50页
 3.2 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第50-56页
  3.2.1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和原有价值观的冲击第50-52页
  3.2.2 对自然、文化历史环境的破坏第52-55页
  3.2.3 对原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第55-56页
 3.3 传统乡土聚落在旅游开发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第56-60页
  3.3.1 观念问题第56-57页
  3.3.2 体制问题第57页
  3.3.3 环保技术不过关,人才缺乏第57页
  3.3.4 市场定位不明确,规划不当第57-58页
  3.3.5 各方面协调不足第58-60页
第四章 对于传统乡土聚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实践探索第60-84页
 4.1 以全面保护为方针的旅游开发——以宏村、西递为例第60-61页
 4.2 以保护整修为主的旅游开发——以绍兴东浦为例第61-65页
  4.2.1 现状和规划原则第61-62页
  4.2.2 具体设计措施第62-65页
 4.3 以改建、新建为主的旅游开发——以巢湖中庙为例第65-72页
  4.3.1 现状分析第66页
  4.3.2 定位和原则第66-69页
  4.3.3 具体规划设计措施第69-72页
 4.4 以另建新区开发旅游的旅游开发——以广西南丹为例第72-76页
  4.4.1 现状分析和规划设想第72页
  4.4.2 规划原则第72-73页
  4.4.3 具体规划设计措施第73-76页
 4.5 以移民建镇为主的旅游开发——以绍兴新未庄为例第76-78页
 4.6 综合形式的旅游开发第78-84页
第五章 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的规划设计方法探讨第84-100页
 5.1 注重传统乡土聚落旅游转型的前期调研和可行性研究第84-86页
  5.1.1 旅游资源的调研第84-85页
  5.1.2 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第85-86页
 5.2 合理定位,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第86-89页
  5.2.1 旅游开发的原则第86-88页
  5.2.2 明确定位旅游开发的客源和类型第88-89页
  5.2.3 引入开发资金第89页
 5.3 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的规划手法探讨第89-95页
  5.3.1 整体布局,纳入大旅游网络第89-90页
  5.3.2 注意规划的可操作性和长远发展性第90页
  5.3.3 确定保护区的范围,区别情况,分级保护第90-92页
  5.3.4 旅游交通规划第92-93页
  5.3.5 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第93页
  5.3.6 限制旅游环境容量,降低人为污染第93-95页
 5.4 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的设计手法探讨第95-100页
  5.4.1 明确不同的保护、开发层次第96页
  5.4.2 空间尺度的控制第96-97页
  5.4.3 建筑风格的控制和建筑之间的协调第97页
  5.4.4 重点视点控制第97页
  5.4.5 传统活动的保留与开发第97-98页
  5.4.6 重视人性关怀的细节设计第98-100页
第六章 对传统乡土聚落旅游开发的若干认识第100-114页
 6.1 加强宣传力度第100-101页
 6.2 重视专业的规划设计和建立专业的建设队伍第101-103页
  6.2.1 重视专业的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第101页
  6.2.2 建立专业建设队伍第101-103页
 6.3 提倡居民参与与社会各界的配合第103-106页
  6.3.1 重视公众参与促进地区持续发展第103-105页
  6.3.2 专业人员的作用第105页
  6.3.3 政府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作用第105-106页
 6.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第106-107页
 6.5 引导传统乡土聚落产业转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第107-111页
  6.5.1 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经济制度的改革第107-109页
  6.5.2 引导产业转型,促进资金的循环第109-111页
 6.6 需要平衡的一些矛盾第111-114页
  6.6.1 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平衡第111页
  6.6.2 原真性与商品性的平衡第111-112页
  6.6.3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平衡第112-113页
  6.6.4 资源不变性与市场变化的平衡第113-114页
结束语第114-115页
附录1:绍兴县柯岩“景中村”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政策意见第115-118页
附录2:绍兴东浦水街立面改造实施方案表第118-121页
附录3:绍兴东浦水街立面改造图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投集团产业投资问题研究
下一篇:非国有经济的间接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