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1. 绪论 | 第6-10页 |
1.1 序言 | 第6-7页 |
1.2 养老金平衡的概念与内涵 | 第7页 |
1.3 养老金制度的有关模式 | 第7-10页 |
2. 我国养老基金的平衡现状与人口老龄化趋势 | 第10-19页 |
2.1 养老基金供需平衡现状 | 第10-12页 |
2.2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 第12-16页 |
2.2.1 人口老龄化的常用经济指标 | 第12-13页 |
2.2.2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 | 第13-14页 |
2.2.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 第14-16页 |
2.3 人口老龄化使现收现付制难以为继 | 第16-19页 |
2.3.1 现收现付制度下养老保险的均衡分析 | 第16-18页 |
2.3.2 结论 | 第18-19页 |
3.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 第19-30页 |
3.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回顾 | 第19-20页 |
3.2 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 第20-21页 |
3.3 我国“统帐结合”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初衷 | 第21-22页 |
3.3.1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模式的内涵 | 第21-22页 |
3.3.2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模式的目的 | 第22页 |
3.4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3.5 实行基金完全积累模式养老金制度的国家给我们的借鉴 | 第26-30页 |
3.5.1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 第26-28页 |
3.5.2 智利私人管理的养老金制度 | 第28-29页 |
3.5.3 借鉴与启示 | 第29-30页 |
4. 我国隐性养老金债务的测定 | 第30-38页 |
4.1 隐性养老金债务的定义 | 第30页 |
4.2 中国隐性养老金累积债务的测算方法 | 第30-33页 |
4.2.1 隐性养老金累积债务的测算模型 | 第30-32页 |
4.2.2 测算的时间依据 | 第32页 |
4.2.3 精算假设 | 第32页 |
4.2.4 职工分年龄人数的估计 | 第32-33页 |
4.2.5 职工分年龄工资的估计 | 第33页 |
4.3 精算估计结果 | 第33-38页 |
4.3.1 对“老人”债务的估计 | 第33-35页 |
4.3.2 对“中人”债务的估计 | 第35-36页 |
4.3.3 结论 | 第36-38页 |
5. 我国养老基金平衡的对策 | 第38-53页 |
5.1 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应有的选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金制度模式 | 第38-40页 |
5.1.1 我国现有养老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 第38页 |
5.1.2 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 第38-40页 |
5.2 对第一层次基本养老金计划基金平衡的分析 | 第40-43页 |
5.2.1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社会统筹层次 | 第40-41页 |
5.2.2 强化征缴手段,开征社会保障税,提高基金收缴率 | 第41-42页 |
5.2.3 加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开发养老保险基金资源 | 第42-43页 |
5.3 对第二层次职业养老金计划中个人帐户养老金平衡的分析 | 第43-50页 |
5.3.1 根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特点,分阶段提高劳动者退休年龄 | 第43-46页 |
5.3.2 加强养老基金的投资运用,促进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 第46-48页 |
5.3.3 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填补养老金隐性债务缺口,保证基金平衡运行 | 第48-50页 |
5.4 多渠道筹集养老基金,切实保障多层次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 第50-53页 |
5.4.1 征收国家土地地租 | 第50-51页 |
5.4.2 税收筹资 | 第51页 |
5.4.3 公有住房的出售收入 | 第51-52页 |
5.4.4 发行社会保险福利彩票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