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23页 |
0.1 选题思考及研究意义 | 第13页 |
0.2 前人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0.3 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理论突破 | 第17-21页 |
0 .4 研究方法、范围界定及说明 | 第21-23页 |
第 1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般理论 | 第23-48页 |
1.1 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 第23-29页 |
1.1.1 不确定性 | 第23-26页 |
1.1.2 风险 | 第26-27页 |
1.1.3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 | 第27-29页 |
1.2 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 第29-30页 |
1.2.1 从思想萌芽到管理科学 | 第29-30页 |
1.2.2 风险管理的内涵 | 第30页 |
1.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30-40页 |
1.3.1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 第31-34页 |
1.3 .2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 第34-36页 |
1.3.3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 第36页 |
1.3 .4 新近发展 | 第36-40页 |
1.4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及分类 | 第40-44页 |
1.4.1 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 | 第40页 |
1.4.2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 第40-41页 |
1.4.3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 第41-44页 |
1.5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和策略 | 第44-48页 |
1.5.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44页 |
1.5.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 | 第44-45页 |
1.5 .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 第45-48页 |
第2章 银行脆弱性的全球化表现 | 第48-59页 |
2.1 全球化的银行问题 | 第48-49页 |
2.2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坏的银行制度 | 第49-54页 |
2.2.1 危机过程 | 第49-50页 |
2.2.2 危机后果 | 第50-51页 |
2.2.3 危机的主要诱因 | 第51-54页 |
2.3 中国:经济转轨中银行业的风险压力 | 第54-59页 |
2.3.1 金融体制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第54-56页 |
2.3.2 银行体制改革的绩效 | 第56页 |
2.3.3 银行压力:各种风险开始浮现 | 第56-59页 |
第3章 中国农业银行风险透视 | 第59-73页 |
3.1 不良贷款静态分析:一逾两呆比例过高 | 第59-61页 |
3.1.1 不良贷款的口径 | 第59-60页 |
3.1.2 农行的不良贷款 | 第60-61页 |
3.2 不良贷款动态分析:增量风险大于存量风险 | 第61-62页 |
3.3 资产盈利性差 | 第62页 |
3 .4 资产流动性差 | 第62-63页 |
3 .5 资本充足率过低 | 第63-64页 |
3.6 表外业务风险 | 第64-65页 |
3.7 投资性资产风险 | 第65页 |
3. 8 集约化水平低 | 第65页 |
3.9 资产结构单一及无效率占用 | 第65-67页 |
3.10 存款增幅减缓,市场份额下降 | 第67-68页 |
3.11 业务管理混乱 | 第68-69页 |
3 .12 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 第69-71页 |
3.13 信誉风险 | 第71页 |
3 .14 制度风险 | 第71-73页 |
第4章 中国农业银行风险分析 | 第73-94页 |
4.1 风险成因 | 第73-86页 |
4.1.1 转轨中的经济体制 | 第73-74页 |
4.1.2 企业行为与银行风险 | 第74-77页 |
4.1.3 农业银行自身 | 第77-80页 |
4.1.4 政府行为与农行风险 | 第80-82页 |
4.1.5 中央银行制度 | 第82-85页 |
4.1.6 社会环境 | 第85-86页 |
4.2 农业银行风险特征描述 | 第86-87页 |
4.2.1 存量积聚性和增量扩张性 | 第86页 |
4.2.2 形成的多因性和承担的集中性 | 第86页 |
4 .2.3 形式的隐蔽性 | 第86-87页 |
4 .2.4 主体的缺位性 | 第87页 |
4.2.5 根源的体制性 | 第87页 |
4.3 农业银行风险的相关比较 | 第87-93页 |
4.3.1 农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的比较 | 第87-91页 |
4.3.2 农行与工、中、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比较 | 第91-93页 |
4 .4 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 | 第93-94页 |
第 5章 农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重构 | 第94-116页 |
5.1 构建内部控制制度 | 第94-101页 |
5.1.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 | 第94-96页 |
5.1.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探索 | 第96-97页 |
5.1.3 农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逻辑顺序 | 第97页 |
5.1.4 构建农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 | 第97-100页 |
5.1.5 完善农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机制 | 第100-101页 |
5.2 强化外部监管体制 | 第101-113页 |
5.2.1 经济学中的监管理论和银行监管的理论证明 | 第102-105页 |
5.2.2 外部监管的主体 | 第105页 |
5.2.3 外部监管的目标 | 第105-108页 |
5 .2 .4 外部监管的内容 | 第108-110页 |
5.2.5 农业银行外部监管的特征 | 第110-111页 |
5.2.6 农业银行外部监管机制构造 | 第111-113页 |
5.3 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协调 | 第113-116页 |
5 .3.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关系 | 第113-114页 |
5.3.2 协调的原则 | 第114页 |
5.3.3 协调的内容 | 第114-116页 |
第6章 防范和化解农业银行风险的对策思考 | 第116-135页 |
6.1 改造农业银行产权制度 | 第116-120页 |
6.1.1 公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革的国际比较 | 第116-118页 |
6.1.2 产权变革的启示 | 第118-119页 |
6.1.3 改革定位:国家控股 | 第119-120页 |
6.2 化解和重组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 第120-125页 |
6 .2.1 全球银行业不良资产触目惊心 | 第120-121页 |
6.2.2 国外不良资产的重组和再生 | 第121-122页 |
6 .2.3 农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组 | 第122-125页 |
6 .3 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 | 第125-127页 |
6 .3.1 扩大存款的市场份额 | 第125页 |
6.3.2 合理安排信贷投放 | 第125-126页 |
6 .3 .3 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 | 第126页 |
6.3.4 突出业务重点区位 | 第126页 |
6.3.5 积极开拓中间业务 | 第126-127页 |
6 .4 重新构造转轨时期的银企关系 | 第127-129页 |
6.4.1 我国银企关系的扭曲及其矛盾尖锐化 | 第127-128页 |
6.4.2 银企债务危机的体制探源 | 第128页 |
6.4.3 转轨时期银企关系重构 | 第128-129页 |
6.5 强化金融法治 | 第129-131页 |
6.5.1 依法经营,从严治行 | 第129-130页 |
6.5.2 强化金融执法,健全信用制度 | 第130页 |
6.5 .3 完善法律制度 | 第130页 |
6.5.4 预防泡沫企业滋生 | 第130-131页 |
6.5.5 惩治从业人员腐败 | 第131页 |
6 .6 提高农业银行织织效率 | 第131-133页 |
6 .6.1 农业银行外部组织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 第131-132页 |
6.6 .2 设计要点 | 第132页 |
6.6.3 重组的思路 | 第132-133页 |
6.7 提高资本充足率 | 第133-135页 |
注释 | 第135-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3页 |
后记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