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杂交水稻恢复系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利用第11-13页
  1.1 水稻白叶枯病概述第11页
  1.2 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及利用第11-12页
  1.3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研究第12-13页
  1.4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利用状况第13页
 2 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13-17页
  2.1 选择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的重要性第13-14页
  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发展第14-15页
   2.2.1 遗传标记的发展第14页
   2.2.2 MAS应用的条件第14-15页
  2.3 MAS在回交育种中的应用第15-16页
  2.4 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现状第16-17页
 3 本研究的目的第17-18页
第二章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杂交稻恢复系明恢63第18-44页
 1 前言第18-19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9-23页
  2.1 供试水稻材料第19页
  2.2 供试白叶枯病菌株、接种和鉴定第19页
  2.3 用于标记辅助选择的RFLP和PCR标记第19-21页
  2.4 田间杂交和标记辅助选择方案第21页
  2.5 配合力测定第21-22页
  2.6 主要农艺性状的田间数据收集第22-23页
  2.7 多菌系混合接种试验第23页
  2.8 产量比较试验第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42页
  3.1 亲本及其杂种的抗性第23-24页
  3.2 对导入片段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24-28页
   3.2.1 对导入片段实施选择的MAS体系的建立第24-26页
   3.2.2 分子标记辅助的回交育种第26-28页
  3.3 遗传背景选择第28-29页
   3.3.1 用于遗传背景选择的多态性RFLP标记的筛选第28-29页
   3.3.2 遗传背景选择第29页
  3.4 改良体的抗性鉴定和配合力测定第29-35页
   3.4.1 改良体的抗性鉴定第29页
   3.4.2 改良体的配合力分析第29-35页
   3.4.3 改良型恢复系的命名和杂种配制第35页
  3.5 农艺性状表现的比较第35-42页
   3.5.1 初步比较第35页
   3.5.2 进一步比较第35页
   3.5.3 改良体及其杂种的多菌系混合接种鉴定第35页
   3.5.4 改良体及其杂种的产量比较第35-42页
 4 讨论第42-44页
  4.1 关于目标基因位点与其旁侧标记间重组的选择第42-43页
  4.2 关于背景选择实施的时间第43-44页
第三章 分子标记辅助的回交育种模式的完善和应用第44-65页
 1 前言第44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4-46页
  2.1 供试水稻品种(系)及田间设计第44-45页
  2.2 供试白叶枯病菌株、接种和鉴定第45页
  2.3 供试分子标记及实验程序第45页
  2.4 田间杂交和MAS方案第45-46页
  2.5 配合力测定第46页
  2.6 主要农艺性状的考查第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63页
  3.1 RAPD、SSR、RAMP与AFLP标记的比较第46-50页
  3.2 RFLP与AFLP标记的比较第50页
  3.3 亲本及其杂种的抗性第50-52页
  3.4 标记辅助选择第52-58页
  3.5 改良体的配合力分析第58页
  3.6 农艺性状表现的比较第58-63页
 4 讨论第63-65页
第四章 总结与思考第65-74页
 1 本研究主要结果及其意义第65-66页
 2 关于杂交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第66-69页
  2.1 杂交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表达水平第66-67页
  2.2 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的对象选择第67-68页
  2.3 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的策略第68-69页
 3 关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69-73页
  3.1 MAS与基因聚合第69-70页
  3.2 MAS与数量性状的遗传改良第70-72页
  3.3 MAS与品种鉴定和种子纯度检验第72-73页
 4 结束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无名氏小说的诗化品格
下一篇:电视媒介的当代叙事--90年代中国电视剧通俗化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