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引 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正 文 | 第20-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24-46页 |
2.1 巴旦杏花芽生理分化的研究 | 第24-30页 |
2.1.1 赤霉素(GA_3)对花密度的影响 | 第24-26页 |
2.1.2 摘叶对巴旦杏花密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2.1.3 讨论 | 第27-30页 |
2.2 巴旦杏花芽形态分化的研究 | 第30-33页 |
2.2.1 巴旦杏花芽分化各阶段的形态特征 | 第30页 |
2.2.2 巴旦杏花芽形态分化进程 | 第30-31页 |
2.2.3 不同品种花芽形态分化的比较 | 第31-32页 |
2.2.4 讨论 | 第32-33页 |
2.3 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发生节律及细胞学研究 | 第33-37页 |
2.3.1 小孢子的发生 | 第33页 |
2.3.2 雄配子体的发育 | 第33-34页 |
2.3.3 花药壁的发育 | 第34-35页 |
2.3.4 巴旦杏小孢子及雄配子体发育和绒毡层细胞发育的相互关系 | 第35页 |
2.3.5 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体发育 | 第35-36页 |
2.3.6 讨论 | 第36-37页 |
2.4 授粉生物学研究 | 第37-41页 |
2.4.1 开花物候期的观察 | 第37-38页 |
2.4.2 人工辅助授粉试验 | 第38页 |
2.4.3 自花受粉试验 | 第38-39页 |
2.4.4 人工养蜂对座果的影响 | 第39页 |
2.4.5 蜜蜂传粉距离 | 第39-40页 |
2.4.6 花粉检测 | 第40页 |
2.4.7 讨论 | 第40-41页 |
2.5 树势与成花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6页 |
2.5.1 树势调查 | 第41-42页 |
2.5.2 成花质量的对比调查 | 第42-44页 |
2.5.3 讨论 | 第44-46页 |
3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图版说明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