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表 | 第1-14页 |
组成本论文的各单篇论文文题 | 第14-16页 |
中文摘要 | 第16-21页 |
英文摘要 | 第21-2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26-62页 |
·引言:提出“证治药动学”假说 | 第26-27页 |
·证治药动学假说的产生基础Ⅰ:相关专业的研究成就与进展 | 第27-53页 |
·证本质 | 第27-34页 |
·肾本质 | 第28页 |
·血瘀证本质 | 第28-31页 |
·脾虚证本质 | 第31页 |
·证动物模型 | 第31-34页 |
·中草药成分化学 | 第34-39页 |
·川芎化学成分 | 第34-37页 |
·丹参化学成分 | 第37页 |
·黄芪、当归、赤芍等的化学成分 | 第37-39页 |
·中草药药效学 | 第39-41页 |
·川芎嗪、川芎、阿魏酸 | 第39-40页 |
·丹参酮ⅡA、丹参注射液、丹参 | 第40-41页 |
·当归 | 第41页 |
·中药复方 | 第41页 |
·中草药药物动力学 | 第41-42页 |
·单体药物动力学 | 第41-42页 |
·复方药物动力学 | 第42页 |
·现代仪器分析与技术 | 第42-43页 |
·药物动力学与其他学科交叉 | 第43-47页 |
·时辰药理学 | 第44页 |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 第44-47页 |
·影响药物动力学的因素 | 第47页 |
·心血管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 | 第47-53页 |
·药物动力学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48-51页 |
·血流动力学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 第51页 |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 第51-52页 |
·生理现象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 第52页 |
·高分子右旋糖酐诱导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对药物动力学的可能影响 | 第52页 |
·利血平诱导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对药动学的可能影响 | 第52-53页 |
·证治药动学假说产生的基础Ⅱ:三种医学体系的比较 | 第53-55页 |
·理论比较 | 第53-54页 |
·临床医学比较 | 第54页 |
·药物学比较 | 第54-55页 |
·适应原样作用 | 第54页 |
·临床药效学试验 | 第54-55页 |
·新的化学药品的寻找 | 第55页 |
·治则、治疗特色的比较 | 第55页 |
·证治药动学假说产生条件 | 第55-58页 |
·证治药动学假说产生的直接实验证据 | 第58-60页 |
·辨证药动学 | 第58页 |
·复方药动学 | 第58-60页 |
·证治药动学假说的评估和展望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62-64页 |
上篇 复方药动学 | 第64-91页 |
3 川芎和CR的复方药动学:实验证据、机理及其与心血管效应的关系 | 第64-91页 |
·材料 | 第64-65页 |
·药物与试剂 | 第64页 |
·动物和受试患者 | 第64-6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5页 |
·方法 | 第65-69页 |
·川芎与CR的制备 | 第65页 |
·川芎制剂中的川芎嗪含量测定 | 第65-66页 |
·分析条件 | 第65-66页 |
·标准曲线的配制 | 第66页 |
·加样回收试验 | 第66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66页 |
·川芎制剂煎液、不同产地川芎药材中TMP含量的测定 | 第66页 |
·川芎制剂在血清中TMP和FA定性定量方法 | 第66-69页 |
·高效液相色谱和四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条件 | 第66-67页 |
·样品预处理方法 | 第67页 |
·标准曲线配制 | 第67-68页 |
·收率和精密度测定方法: | 第68页 |
·谱鉴定 | 第68页 |
·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68-69页 |
·血药时数据及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69页 |
·结果 | 第69-73页 |
·川芎制剂的植物化学和质量控制标准 | 第69-70页 |
·维和三维高效液相色谱图 | 第69页 |
·川芎制剂中川芎嗪含量计算的标准曲线 | 第69-70页 |
·川芎制剂中TMP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 第70页 |
·川芎制剂中TMP含量 | 第70页 |
·川芎在血清中TMP的鉴定 | 第70-71页 |
·川芎制剂在体内血清TMP含量测定 | 第71-72页 |
·TMP的回收率、天内和天间精密度 | 第71-72页 |
·TMP在血清内的标准曲线 | 第72页 |
·川芎制剂在人血清中FA的定量结果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91页 |
·TMP含量测定的质控标准、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 第73-75页 |
·三维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第75-76页 |
·川芎在体内的TMP鉴定 | 第76-78页 |
·川芎制剂在体内TMP和FA定量的方法学 | 第78-79页 |
·药物动力学 | 第79-83页 |
·川芎单煎液和川芎丹参共煎液的药物动力学 | 第80页 |
·川芎与川芎嗪的药物动力学比较 | 第80-81页 |
·川芎注射液的药物动力学 | 第81页 |
·CR的血药时(c-t)曲线 | 第81-83页 |
·现有占主导地位的中草药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学及其结果)(本文中草药复方在体内化学成)(分代谢动力学的方法学和结果)的评价、意义与展望 | 第83-91页 |
·现有占主导地位的中草药药动学的研究方法 | 第83-84页 |
·中草药复方药理研究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 第84-85页 |
·植物-提取成分-单体药动学的研究模式是否需要改进? | 第85-86页 |
·中草药复方在体内化学成分能否定性? | 第86-87页 |
·中草药复方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定量测定能否进行? | 第87-88页 |
·中草药复方药动学的化学与非化学测定方法的比较 | 第88页 |
·生命机体对中草药复方是否存在作用规律? | 第88-89页 |
·“复方药动学”新假说的科学证据 | 第89页 |
·“复方药动学”评价和意义 | 第89-91页 |
中篇 辨证药动学 | 第91-110页 |
4 川芎制剂在血瘀证的药动学特征:实验证据及其机理 | 第91-97页 |
·材料 | 第91-92页 |
·药物与试剂 | 第91页 |
·动物 | 第91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91-92页 |
·方法 | 第92-97页 |
·证动物模型制作及其标准 | 第92-93页 |
·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制作及标准 | 第92页 |
·心血瘀阻证模型 | 第92页 |
·全身性血瘀证模型 | 第92-93页 |
·证模型动物药动学特征的观察方法 | 第93-94页 |
·脾虚证大鼠模型 | 第93-94页 |
·心血瘀阻犬模型 | 第94页 |
·全身性血瘀证模型 | 第94页 |
·川芎在健康和模型组浓度-效应关系的比较 | 第94页 |
·证模型动物药动学特征的机理探讨方法 | 第94-97页 |
·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的测定计算 | 第94-95页 |
·大鼠脾虚证模型的肠道菌群检查 | 第95-96页 |
·脾虚证大鼠模型的胃动素检查 | 第96页 |
·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的测定 | 第96-97页 |
·血瘀证本质研究的反证法 | 第97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 第97页 |
5.实验结果(Ⅰ:川芎嗪、阿魏酸在血瘀证模型的药动学特征) | 第97-99页 |
·健康和脾虚证大鼠模型的药动学差异 | 第97-98页 |
·川芎嗪在大鼠脾虚证模型血清中浓度测定 | 第97-98页 |
·阿魏酸在大鼠脾虚证模型血清中浓度测定 | 第98页 |
·川芎嗪在对照和心血瘀阻证犬模型的药动学差异 | 第98页 |
·川芎嗪在犬血中浓度测定方法 | 第98页 |
·对照和心血瘀阻证犬的川芎嗪药动学结果 | 第98页 |
·阿魏酸在全身性血瘀证兔模型的药动学 | 第98-99页 |
·阿魏酸在兔血清浓度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98-99页 |
·阿魏酸在健康和全身性血瘀证兔模型的药动学 | 第99页 |
·川芎嗪在健康和心血瘀阻证犬的浓度-效应关系 | 第99页 |
·CR在体内c-t曲线的第二峰所诱导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 第99页 |
6.实验结果(Ⅱ:血瘀证药动学特征的主要机理) | 第99-101页 |
·脾虚诱导的证状态 | 第99-100页 |
·脾气虚血液的浓、粘、聚、凝状态对药动学的影响 | 第100页 |
·脾虚证大鼠模型的胃肠动力障碍 | 第100页 |
·脾虚证大鼠模型的肠道菌丛紊乱的可能影响 | 第100页 |
·冠脉狭窄诱导的血瘀状态对药动学的影响 | 第100页 |
·高分子右旋糖酐诱导的血瘀模型对药动学的影响 | 第100页 |
·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模型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机理 | 第100-101页 |
7 讨论 | 第101-110页 |
·从证状态作用于药动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第101页 |
·“辨证药动学”假说的科学证据 | 第101-102页 |
·研究证状态对药动学影响的意义 | 第102-103页 |
·血瘀证药动学特征及其机理 | 第103-110页 |
·与脾气虚血瘀的关系 | 第103-107页 |
·冠脉阻塞诱导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对药动学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川芎嗪在对照和心血瘀阻证犬模型的浓度-效应差异机理 | 第108-109页 |
·与高分子右旋糖酐诱导的病理生理状态的关系 | 第109页 |
·四君子汤反证及解除冠脉狭窄后的反证机理 | 第109-110页 |
下篇 剂量—浓度—效应关系 | 第110-121页 |
8 川芎嗪、川芎注射液和CR的剂量—浓度—效应关系 | 第110-121页 |
·材料 | 第110页 |
·方法 | 第110-111页 |
·川芎嗪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 第110页 |
·血流动力学实验方法 | 第110页 |
·剂量选择范围 | 第110页 |
·药效学指标选择 | 第110页 |
·实验分组及实验设计 | 第110-111页 |
·心血瘀阻证(冠状动脉定量狭窄)犬模型造模方法 | 第111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11页 |
·结果 | 第111-114页 |
·川芎嗪+阿魏酸钠分别和联合用药组 | 第111-113页 |
·CR组 | 第113-114页 |
·川芎注射液与川芎嗪组 | 第114页 |
·川芎嗪剂量-效应关系及浓度-效应关系 | 第114页 |
·讨论 | 第114-121页 |
·川芎嗪和阿魏酸分别和联合运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114-118页 |
·川芎注射液的心血管效应及其与川芎嗪注射液的比较 | 第118-119页 |
·CR的心血管效应及其与川芎嗪和川芎效应的比较 | 第119-120页 |
·磷酸川芎嗪和CR的剂量-效应与浓度-效应关系 | 第120-121页 |
全文小结 | 第121-126页 |
9 结论、存在的问题、提示与意义 | 第121-125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本工作的提示 | 第122-123页 |
·本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 第123-124页 |
·本研究工作的潜在意义 | 第124-125页 |
10 结束语 | 第125-126页 |
附篇 全文图表 | 第126-176页 |
11 | 第126-160页 |
上篇 | 第126-139页 |
中篇 | 第139-153页 |
下篇 | 第153-160页 |
12 致谢 | 第160-161页 |
13 参考文献 | 第161-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