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拟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利益和谐理论的综述 | 第18-33页 |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益和谐的思想 | 第18-25页 |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益和谐实现方式的思想 | 第18-21页 |
·西方经济学有关利益和谐的制度基础的思想 | 第21-22页 |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益和谐中政府职能的思想 | 第22-25页 |
·马克思经济学利益和谐的思想 | 第25-28页 |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利益冲突及其对劳资双方的影响 | 第25-27页 |
·分析了劳资利益冲突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 第27-28页 |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利益和谐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 第28-33页 |
·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关系 | 第29页 |
·产权制度是决定利益关系的核心制度 | 第29-30页 |
·重视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第30-31页 |
·强调制度对于调节利益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 第31页 |
·强调机会和权利平等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经济利益和谐的一般实现机制分析 | 第33-47页 |
·经济利益天然和谐的实现机制 | 第33-34页 |
·“看不见的手”与经济利益天然和谐 | 第33-34页 |
·经济利益天然和谐的实现机制 | 第34页 |
·经济利益人为和谐的实现机制 | 第34-37页 |
·经济利益天然和谐的约束条件 | 第34-35页 |
·“扶助之手”与经济利益人为和谐 | 第35-36页 |
·经济利益人为和谐的实现机制 | 第36-37页 |
·经济利益和谐的基础制度 | 第37-47页 |
·经济利益和谐的正式制度安排 | 第38-43页 |
·经济利益和谐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 第43-45页 |
·经济利益和谐的制度实施机制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中国经济转型与利益格局的转化 | 第47-64页 |
·中国经济转型概述 | 第47-53页 |
·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 | 第47页 |
·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式和特征 | 第47-49页 |
·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容 | 第49-51页 |
·中国渐进式经济转型制度状态的评价 | 第51-53页 |
·中国经济转型中利益关系的转化 | 第53-55页 |
·利益主体多元化 | 第54页 |
·利益诉求多样化 | 第54页 |
·利益实现市场化 | 第54-55页 |
·经济转型中经济利益格局调整的性质 | 第55-56页 |
·中国经济转型中经济利益格局的特征 | 第56-59页 |
·权力分配决定经济利益分配 | 第56-57页 |
·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 | 第57-58页 |
·经济利益的隐性分配突出 | 第58-59页 |
·转型时期利益格局转化的后果 | 第59-64页 |
·利益矛盾凸显,社会冲突加剧 | 第59-60页 |
·宏观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难以持续 | 第60-61页 |
·利益集团形成,转型陷入困境 | 第61-64页 |
第五章 转型时期利益冲突的表现与形成机制 | 第64-86页 |
·冲突、利益冲突及其类型 | 第64-65页 |
·冲突与利益冲突 | 第64页 |
·利益冲突的类型 | 第64-65页 |
·转型时期利益冲突的表现 | 第65-68页 |
·收入差距悬殊,贫富关系紧张 | 第65-66页 |
·劳动关系失衡,劳资冲突加剧 | 第66-67页 |
·生态环境恶化,威胁公共安全 | 第67-68页 |
·转型时期利益冲突的形成机制 | 第68-82页 |
·经济人假设与官僚行为分析 | 第68-69页 |
·不公正的制度供给引发利益冲突 | 第69-80页 |
·政绩追求引发对自然生态的掠夺 | 第80-82页 |
·吉林通化钢铁集团改制案例分析 | 第82-86页 |
·通钢集团改制过程概述 | 第82-83页 |
·通钢集团改制过程中的矛盾焦点 | 第83-84页 |
·事件分析及启示 | 第84-86页 |
第六章 中国经济转型期利益和谐的政府行为分析 | 第86-109页 |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86-88页 |
·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 | 第86页 |
·政府运行与市场运行的逻辑 | 第86-87页 |
·政府经济权力的特点 | 第87-88页 |
·对政府职能的理论分析 | 第88-90页 |
·作为守夜人的政府 | 第88-89页 |
·作为“扶助之手”的政府 | 第89页 |
·作为“掠夺之手”的政府 | 第89-90页 |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第90-91页 |
·消除对经济转型的阻碍和反抗 | 第90页 |
·构建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 | 第90-91页 |
·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 第91页 |
·保持机会均等和社会公正 | 第91页 |
·中国经济转型期政府行为分析 | 第91-96页 |
·行政管制,限制了经济自由,导致寻租、腐败 | 第92-93页 |
·强调建设、管理职能,忽视公共服务职能 | 第93-95页 |
·强化部门利益,多头管理,效率低下 | 第95-96页 |
·中国经济转型期政府的利益诉求与经济利益冲突 | 第96-99页 |
·形成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 第96页 |
·追求财政收入最大化,加剧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冲突 | 第96-97页 |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导致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冲突 | 第97-99页 |
·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回归 | 第99-104页 |
·政府职能回归的约束条件 | 第99-100页 |
·政府职能回归的可能性政策选择 | 第100-104页 |
·政府职能回归的路径选择 | 第104-106页 |
·转变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 第104-105页 |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 第105-106页 |
·有关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反例 | 第106-109页 |
第七章 由利益冲突走向利益和谐的机制转换途径 | 第109-120页 |
·加快完善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建设 | 第109-110页 |
·进一步完善以产权界定和保护为核心的正式制度体系 | 第109页 |
·加快非正式制度的转型 | 第109-110页 |
·强化制度实施机制,切实发挥制度绩效 | 第110页 |
·推进公民社会建设 | 第110-111页 |
·建立以公平为基础的初次分配制度 | 第111-112页 |
·建立和完善按要素贡献进行分配的市场分配原则 | 第112页 |
·提高劳动者在工资决定中的议价能力 | 第112页 |
·建立收入再分配的矫正机制 | 第112-114页 |
·建立公平的税收制度 | 第113-114页 |
·基于弱势群体能力建设的收入再分配制度 | 第114页 |
·实施扩大就业政策 | 第114-115页 |
·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 | 第115-117页 |
·构建实质性社会保障制度 | 第117页 |
·传媒公器的监督机制 | 第117-120页 |
第八章 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0-123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20-121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