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整合·渐进更新--重庆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整合设计初探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1 绪论 | 第16-27页 |
·缘起 | 第16页 |
·研究的背景及对象 | 第16-21页 |
·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 | 第16-18页 |
·我国旧城中心区的更新 | 第18-2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目的 | 第21-2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24-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24-27页 |
2 重庆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59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的产生与历史沿革 | 第27-32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的背景及起源 | 第27-29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的历史演进 | 第29-31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现状分析 | 第32-42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概况 | 第32-33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空间类型 | 第33-40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使用状况 | 第40-42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存在的问题 | 第42-52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定位的偏离 | 第42-43页 |
·城市尺度的偏离 | 第43页 |
·发展机制的缺陷 | 第43-45页 |
·交通秩序的混乱 | 第45-47页 |
·建筑城市之间缺少联系 | 第47-48页 |
·地下商城缺乏系统化构建 | 第48-50页 |
·沙坪坝特色文化的缺失 | 第50-51页 |
·广告标识系统的混乱 | 第51-52页 |
·服务设施滞后于城市更新 | 第52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问题的成因 | 第52-58页 |
·大规模拆建的更新模式 | 第52-54页 |
·缺乏城市发展的整体意识 | 第54-56页 |
·对社会发展变化预测不足 | 第56-57页 |
·利益驱动下的非科学决策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3 国外城市中心区更新案例的启示 | 第59-71页 |
·国外城市中心区更新成功案例 | 第59-66页 |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更新 | 第59-60页 |
·德国慕尼黑步行商业街 | 第60-61页 |
·德国斯图加特中心火车站重建 | 第61-63页 |
·巴黎德方斯新城 | 第63-65页 |
·热那亚港口改造 | 第65-66页 |
·几点启示 | 第66-69页 |
·与城市整体互动更新 | 第66-67页 |
·维持传统街区尺度 | 第67页 |
·改善公共交通状况 | 第67-68页 |
·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 | 第68-69页 |
·尊重历史传统的创新 | 第69页 |
·动态持续的更新过程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4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整合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71-98页 |
·系统整合与科学发展 | 第71-81页 |
·城市中心区系统观的建立 | 第71-76页 |
·城市中心区系统的整合与更新 | 第76-81页 |
·科学发展城市的更新思路 | 第81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渐进更新的思路与目标 | 第81-88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整合发展的SWOT 分析 | 第82-83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渐进更新的思路 | 第83-84页 |
·利用优势条件,改善竞争劣势的发展目标 | 第84-86页 |
·三峡广场步行商业街持续渐进的更新过程 | 第86-88页 |
·渐进更新及整合设计原则 | 第88-97页 |
·辩证理解现阶段更新 | 第88-89页 |
·控制城市渐变更新 | 第89-91页 |
·控制与引导城市更新因素 | 第91-94页 |
·综合权衡各方利益 | 第94页 |
·合理置换城市功能 | 第94-95页 |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 第95-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5 三峡广场商业步行街的整合设计策略 | 第98-131页 |
·逐步优化整合功能结构 | 第98-104页 |
·优化步行街商业结构 | 第98-102页 |
·置换地下商城的功能 | 第102-104页 |
·整合改善交通系统 | 第104-114页 |
·交通路网的整合 | 第104-108页 |
·静态交通的整合 | 第108-111页 |
·交通方式的整合 | 第111-113页 |
·建筑与交通的整合 | 第113-114页 |
·创造人性化步行环境 | 第114-119页 |
·人性化尺度的整合 | 第114-118页 |
·多样化的步行环境 | 第118-119页 |
·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 第119-123页 |
·建立可持续的文化积累 | 第120-121页 |
·旧建筑的局部改造 | 第121-123页 |
·建筑与城市的协调 | 第123-128页 |
·功能的相互联系 | 第123-125页 |
·过渡空间的建立 | 第125-127页 |
·建筑形象的整体协调 | 第127-128页 |
·广告标识及公共设施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 第128-130页 |
·广告标识系统的整合 | 第128-129页 |
·公共设施的完善 | 第129-130页 |
·小结 | 第130-13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系统整合是城市中心区的改造途径 | 第131页 |
·城市中心区应该渐进式可持续更新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附录 | 第13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