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金正泰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恢复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露天煤矿土地恢复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土地恢复的内涵扩展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土地恢复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排土场土地恢复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矿山生态恢复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论文的实用价值、理论意义 | 第15-17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22页 |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7-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 ·水文 | 第18-19页 |
| ·气候特点 | 第19页 |
| ·植被 | 第19-20页 |
| ·土壤侵蚀 | 第20页 |
| ·地震 | 第20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1页 |
| ·人口 | 第20-21页 |
| ·农林牧业 | 第21页 |
| ·主要矿产资源及工业 | 第21页 |
| ·金正泰煤矿简介 | 第21-22页 |
| 3 实验设计 | 第22-34页 |
| ·采样点的布设与采样 | 第22-23页 |
| ·样品制备和保存 | 第23-24页 |
| ·样品分析 | 第24-26页 |
| ·样品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 ·排土场土壤质量评价 | 第26-32页 |
|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 第27页 |
| ·评价因素集的建立 | 第27页 |
| ·评价指标权重集的确定 | 第27-28页 |
| ·评语集的确定 | 第28-29页 |
|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第29-31页 |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31-32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2-34页 |
| 4 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34-42页 |
| ·适宜性评价基本理论 | 第34页 |
| ·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 第34-35页 |
| ·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35-36页 |
| ·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的依据 | 第36页 |
| ·金正泰煤矿排土场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36-42页 |
| ·适宜性评价系统 | 第36-37页 |
| ·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参评单元和因素的确定 | 第37-38页 |
| ·适宜性评价参评因素分级指标和等级标准确定 | 第38-39页 |
| ·复垦土地各类参评单元的土地质量状况 | 第39页 |
|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5 露天煤矿排土场工程复垦 | 第42-54页 |
| ·露天煤矿工程复垦阶段的目的和任务 | 第42页 |
| ·表土的处置和覆土厚度 | 第42-44页 |
| ·表土处置 | 第42页 |
| ·最佳覆土厚度的设计 | 第42-44页 |
| ·排土场地形设计 | 第44-54页 |
| ·排土场平台设计 | 第44-45页 |
| ·排土场边坡设计 | 第45-51页 |
| ·排水系统的布置 | 第51-54页 |
| 6 生态恢复规划 | 第54-67页 |
| ·生态恢复的目标和原则 | 第54页 |
| ·生态恢复的目标 | 第54页 |
|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 | 第54页 |
| ·重建技术的选择 | 第54页 |
| ·基质改良 | 第54-56页 |
| ·植被的选择 | 第56-60页 |
| ·选择植被遵循的生态学原理 | 第56-57页 |
| ·牧草的选择 | 第57-58页 |
| ·树种的选择 | 第58-60页 |
| ·植被结构的设计 | 第60-61页 |
| ·植被的种植密度 | 第60页 |
| ·植被的配置 | 第60页 |
| ·树种组成 | 第60-61页 |
| ·金正泰排土场植被配置模式设计 | 第61-65页 |
| ·平台植被配置模式 | 第61-63页 |
| ·斜坡植被配置模式 | 第63-64页 |
| ·排土场西北向防风林带配置模式 | 第64-65页 |
| ·植被的种植和抚育管理 | 第65-66页 |
| ·植被的种植 | 第65页 |
| ·植被的抚育管理 | 第65-66页 |
| ·监测、评价和后期维护 | 第66页 |
| ·复垦土地再利用规划 | 第66-67页 |
| 7 土地恢复的预期效果 | 第67-76页 |
| ·土地恢复的生态效益 | 第67-68页 |
| ·土地恢复的经济效益 | 第68-74页 |
| ·土地恢复投资的构成 | 第68-69页 |
| ·土地恢复的经济效益预算 | 第69-71页 |
| ·土地恢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第71-72页 |
| ·金正泰排土场土地恢复经济评价 | 第72-74页 |
| ·土地恢复的社会效益 | 第74-76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