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脑血管疾病论文--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论文

兔局灶性脑缺血微导丝法预处理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6页
   ·IT机制第15-18页
     ·腺苷的脑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第15-16页
     ·热休克蛋白HSP(heat shock protein)第16页
     ·兴奋性氨基酸第16页
     ·凋亡与抗凋亡机制第16-18页
     ·Caspases第18页
   ·缺血预处理模型第18-20页
     ·全脑-全脑模型第18-19页
     ·局灶-全脑模型第19页
     ·全脑-局灶模型第19页
     ·局灶-局灶模型第19页
     ·主要的缺血预处理模型第19-20页
   ·脑缺血耐受的预处理措施第20-21页
   ·影像学检查第21-23页
 参考文献第23-26页
第二章 建立适合兔局灶性脑缺血微导丝法预处理研究的实验模型第26-37页
   ·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实验动物与分组第26页
     ·微导丝的选择第26页
     ·实验仪器第26页
     ·模型的制作第26-27页
     ·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第27页
     ·TTC、HE染色第27-28页
     ·模型成功的标准第28-29页
   ·结果第29-32页
     ·血管造影第29页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第29页
     ·大体及组织病理表现第29-32页
   ·讨论第32-35页
     ·动物的选择第32-33页
     ·线栓制备的改良第33页
     ·造模失败原因第33-34页
     ·预处理第34-35页
   ·结论第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第三章 MRI对兔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的评价第37-52页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实验动物与分组第37页
     ·微导丝的选择第37页
     ·模型的制作第37页
     ·MRI成像设备、技术参数第37-38页
     ·病理学及梗死灶形态学观察第38页
     ·统计学分析第38页
   ·结果第38-45页
     ·MRI成像及信号改变第38-40页
     ·病理学及梗死灶形态学观察结果第40-45页
   ·讨论第45-48页
     ·常规MRI第45页
     ·DWI第45-47页
     ·PWI第47页
     ·DWI与PWI对缺血半暗带的意义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53页
附录A:综述第53-63页
附录B:发表文章、参与科研及学术活动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DA-7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肿瘤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硫酸镁联合L-精氨酸治疗由NO缺乏诱导的妊娠期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