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

假释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导言第10-11页
第一章 假释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作用第11-29页
 第一节 假释的本质观第11-16页
  一、关于假释本质的观点聚讼第11-13页
  二、对各种观点的评述第13-16页
  三、适合中国的假释本质观第16页
 第二节 假释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6-23页
  一、假释制度的人文基础:人道主义的发展第17-18页
  二、假释制度的刑法论基础:从客观主义转向主观主义第18-19页
  三、假释制度的刑罚论基础:从报应刑论、预防刑论到综合刑·论第19-23页
 第三节 假释制度的积极效应第23-27页
  一、假释制度的激励功能和“桥梁功能”第23-24页
  二、假释制度的经济价值第24-25页
  三、假释制度对长期自由刑不足的救济功能第25-27页
 第四节 假释制度的消极效应及其克服第27-29页
  一、假释制度的消极效应第27-28页
  二、假释制度消极效应的克服第28-29页
第二章 假释制度的实践与不足第29-50页
 第一节 假释适用现状的宏观介绍第30-36页
  一、概括介绍:假释适用率低,地区分布不平衡第30-32页
  二、假释低适用率的负面影响第32-33页
  三、减刑与假释的利弊比较第33-36页
 第二节 假释前置制度的不足——剖析假释实质条件与对象条件第36-42页
  一、实质条件:全面剖析其三大弊端第36-40页
  二、对象条件:全面分析假释的禁止性规定第40-42页
 第三节 假释适用程序的问题——剖析假释提请、决定与监督程序第42-46页
  一、假释提请规定上的弊端第43-44页
  二、假释决定权和决定程序上的缺陷第44-45页
  三、假释监督程序上的不足第45-46页
 第四节 假释后续制度上的缺陷——剖析假释监督考察制度与撤销制度第46-50页
  一、假释监督考察制度上的缺陷第46-49页
  二、假释撤销制度上的缺陷第49-50页
第三章 假释制度的完善措施第50-63页
 第一节 假释宏观体系上的完善第50-52页
  一、对于假释完善过程的缓慢性应当有所准备第50-51页
  二、假释本质观的转变第51-52页
  三、统一假释立法,改变“法外法”盛行的现状第52页
 第二节 假释前置制度的完善第52-55页
  一、假释实质条件的完善——建立再犯预测机制第52-54页
  二、假释对象条件的完善——严而不禁第54-55页
 第三节 假释适用程序的完善第55-59页
  一、假释提请程序的完善第55-56页
  二、假释决定程序的完善第56-58页
  三、假释监督程序的完善第58-59页
 第四节 假释后续制度上的完善第59-63页
  一、假释监督考察制度的完善第59-62页
  二、假释撤销制度的完善第62-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8-69页
后记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法漏洞的填补与刑法司法解释的完善
下一篇:论我国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