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序言 | 第9-10页 |
一、既判力的界定 | 第10-18页 |
(一) 既判力的内涵 | 第10-11页 |
(二) 既判力的历史沿革 | 第11-14页 |
(三) 既判力本质和作用 | 第14-18页 |
二、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第18-25页 |
(一) 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传统理论 | 第18-19页 |
(二) 诉讼标的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第19-23页 |
(三) 既判力标准时 | 第23-25页 |
三、既判力的主观范围 | 第25-31页 |
(一) 主观范围确定的原则 | 第25-26页 |
(二) 既判力主观范围及其扩张 | 第26-31页 |
四、我国的既判力理论的重构 | 第31-37页 |
(一) 我国既判力的现状 | 第31-33页 |
(二) 我国既判力理论的重构 | 第33-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