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相关概念的解释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溯源 | 第14-30页 |
·毛泽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文化溯源 | 第14-18页 |
·中国传统文化 | 第14-17页 |
·湖湘地域文化 | 第17-18页 |
·毛泽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理论溯源 | 第18-25页 |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社思想 | 第18-20页 |
·毛泽东早年形成的新村思想 | 第20-21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农业经营和组织方式的基本设想 | 第21-25页 |
·毛泽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实践溯源 | 第25-30页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践 | 第25页 |
·长期农村革命斗争的实践 | 第25-27页 |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运动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实践过程 | 第30-52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纲领的提出 | 第30-32页 |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 | 第32-39页 |
·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 | 第32-33页 |
·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 第33-35页 |
·农业合作化的进程 | 第35-39页 |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39-46页 |
·对高级社的整顿 | 第39-41页 |
·“左”思想的逐步发展,反右倾扩大化 | 第41-43页 |
·“大跃进”的提出 | 第43-44页 |
·人民公社运动迅速兴起 | 第44-46页 |
·“以阶级斗争为纲”统领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 | 第46-52页 |
·以大寨为代表的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 | 第47-48页 |
·以学大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批典型 | 第48-49页 |
·文化大革命中的“全国学大寨” | 第49-52页 |
第三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主要内容 | 第52-75页 |
·农民问题的理论主张 | 第52-58页 |
·农民问题重要性的理论 | 第52-53页 |
·维护农民利益的理论 | 第53-55页 |
·农民教育的理论 | 第55-58页 |
·农业合作化思想 | 第58-67页 |
·农业合作化思想的提出 | 第58-59页 |
·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内涵 | 第59-65页 |
·农业合作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65-67页 |
·农业现代化建设思想 | 第67-70页 |
·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 第67-68页 |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规划 | 第68-69页 |
·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 | 第69-70页 |
·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思想 | 第70-75页 |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 第70-71页 |
·注重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 第71-72页 |
·进行合理规划,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 | 第72-73页 |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 第73-74页 |
·搞好为农服务,实行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系统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和实践的启示 | 第75-85页 |
·客观理性地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 第75-78页 |
·准确把握不断变化的基本国情 | 第78-80页 |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第80-82页 |
·正确应对国际形势的剧变 | 第82-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后记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