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一、《共产党宣言》中历史辩证法的形成 | 第15-24页 |
(一) 青年马克思思想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 第15-18页 |
1. 走向黑格尔概念辩证法 | 第15-17页 |
2. 抛弃头足倒置的黑格尔哲学——转向费尔巴哈 | 第17-18页 |
(二) 青年马克思的人学主体辩证法 | 第18-20页 |
1. 马克思的政治异化史观的人学主体辩证法 | 第18-19页 |
2. 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核心的人学主体辩证法 | 第19-20页 |
(三) 科学的历史辩证法的形成及《宣言》的发表 | 第20-24页 |
1. 由人本异化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 第20-21页 |
2. 科学的历史辩证法的创立 | 第21-22页 |
3. 历史辩证法的经典之作——《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 第22-24页 |
二、《共产党宣言》中的历史辩证法 | 第24-47页 |
(一)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法在《宣言》中的体现 | 第24-27页 |
1. 掌握先进的生产方式是决定阶级斗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 第24-26页 |
2. 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依据 | 第26-27页 |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法在《宣言》中的体现 | 第27-29页 |
1. 观念、教育、家庭等上层建筑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 | 第27-28页 |
2. 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 第28-29页 |
(三) 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推动历史的发展 | 第29-31页 |
1.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 第29-30页 |
2.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反映 | 第30-31页 |
(四)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历史作用及其斗争的辩证法 | 第31-36页 |
1. 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的胜利 | 第31-32页 |
2.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 第32-33页 |
3. 资产阶级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 第33-34页 |
4.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第34-36页 |
(五) “两个必然”的历史辩证法 | 第36-38页 |
1.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个历史过程 | 第36-37页 |
2.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 第37-38页 |
(六) “两个彻底决裂”的历史辩证法 | 第38-40页 |
1. “与传统所有制彻底决裂”是“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前提 | 第38-39页 |
2. 共产主义革命必须实行“两个彻底的决裂” | 第39-40页 |
(七) 《宣言》中关于阶级和国家消亡的历史辩证法 | 第40-42页 |
1. 消灭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国家消亡的社会基础 | 第40页 |
2. 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差别的消失及国家的消亡 | 第40-42页 |
(八) 历史辩证法视野中的“世界市场”和资本的全球性扩张 | 第42-47页 |
1. 世界市场即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及其形成、实质和根源 | 第42-44页 |
2. 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 | 第44-45页 |
3. 世界市场即全球化的发展是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 第45-46页 |
4. 全球化的归宿: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 | 第46-47页 |
三、《共产党宣言》中历史辩证法的意义 | 第47-62页 |
(一) 理论意义、不足与发展 | 第47-50页 |
1. 《宣言》在历史辩证法领域的伟大成就 | 第47页 |
2. 《宣言》在历史辩证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 第47-48页 |
3. “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历史辩证法的重大发展 | 第48-50页 |
(二) 《宣言》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50-62页 |
1.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先进的生产方式、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第51-54页 |
2.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必须主动参与全球化 | 第54-56页 |
3. “两个彻底决裂”对精神文明和人的自由发展的意义 | 第56-58页 |
4. “两个必然”坚定我们的信念,“两个决不会”使我们不急于求成 | 第58-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