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硅氧烷的合成与分析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有机硅高分子的性能 | 第11-15页 |
·高温热性能 | 第11页 |
·低温性能 | 第11-12页 |
·水解稳定性 | 第12页 |
·耐侯性 | 第12页 |
·电气绝缘性 | 第12-13页 |
·疏水性 | 第13-14页 |
·黏温系数 | 第14页 |
·生理惰性 | 第14页 |
·润滑性 | 第14页 |
·低表面张力和低表面能 | 第14-15页 |
·力学性能 | 第15页 |
·化学性能 | 第15页 |
·有机硅发展简史 | 第15-17页 |
·有机硅化合物的种类 | 第17-18页 |
·两类硅氧烷的合成原理 | 第18-19页 |
·高含氢聚硅氧烷的主要制法 | 第18-19页 |
·双端氨丙基聚硅氧烷的制法 | 第19页 |
·有机硅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 第19-28页 |
·有机硅化合物的鉴定 | 第19-20页 |
·有机硅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20-24页 |
·定性分析 | 第20-22页 |
·定量分析 | 第22-24页 |
·鉴定有机硅化合物的方法 | 第24-27页 |
·物理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课题提出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高含氢聚硅氧烷的合成与分析 | 第30-49页 |
·前言 | 第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30-31页 |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试剂与原料 | 第30-31页 |
·高含氢聚硅氧烷合成 | 第31页 |
·反应原理 | 第31页 |
·合成步骤 | 第31页 |
·样品分析 | 第31-32页 |
·气质联用分析条件 | 第31页 |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 第31-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7页 |
·嘉义硅油的分析结果 | 第32-39页 |
·组分结构简式表示法说明 | 第32页 |
·低分子量组分的定性 | 第32-33页 |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定性 | 第33页 |
·组分定性定量结果 | 第33-39页 |
·广东硅油的分析结果 | 第39-47页 |
·低分子量组分的定性 | 第39-41页 |
·较高分子量组分的定性 | 第41-42页 |
·组分定性结果及保留指数 | 第42-47页 |
·三个系列同系物分子量分布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双端氨丙基聚硅氧烷的合成与分析 | 第49-66页 |
·前言 | 第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2页 |
·仪器设备与原料 | 第49-50页 |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试剂与原料 | 第49-50页 |
·双端氨丙基聚硅氧烷的合成 | 第50-51页 |
·反应原理 | 第50页 |
·合成步骤 | 第50-51页 |
·样品分析 | 第51-52页 |
·气质联用条件 | 第51页 |
·气相色谱条件 | 第51页 |
·液质联用(电喷雾电离源)条件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5页 |
·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52页 |
·定性分析讨论 | 第52-56页 |
·定量分析讨论 | 第56-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研究结果 | 第66-67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发表文章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