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壁画中的飞天和天宫伎乐造型初探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一章 飞天和天宫伎乐的文化来源 | 第11-27页 |
第1.1节 印度神话中的众天人与天女 | 第11-15页 |
·阿婆裟罗和沙恭达罗 | 第12-13页 |
·乾闼婆与紧那罗 | 第13页 |
·药叉和药叉女 | 第13-14页 |
·伐由 | 第14-15页 |
第1.2节 印度艺术中的天人、天女造型 | 第15-27页 |
·阿育王时代佛教艺术中的天人形象 | 第15-16页 |
·巴尔胡特艺术中的天人形象 | 第16-19页 |
·犍陀罗艺术中的天人形象 | 第19-21页 |
·马土腊艺术中的天人形象 | 第21-23页 |
·阿玛拉瓦提雕刻中的天人形象 | 第23-24页 |
·阿旃陀石窟中的天人形象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印度以外的文明中与飞天有关的形象来源 | 第27-33页 |
第2.1节 希腊-罗马世界的胜利女神尼凯 | 第27-28页 |
第2.2节 萨珊波斯的天女造型 | 第28-30页 |
·萨珊世界的希腊化女神 | 第28-29页 |
·萨珊大母神安娜希塔 | 第29-30页 |
第2.3节 中国魏晋以前的仙人图像 | 第30-33页 |
第三章 龟兹壁画中的飞天和天宫伎乐形象概述 | 第33-45页 |
第3.1节 克孜尔石窟 | 第34-38页 |
·初创期的洞窟壁画 | 第34-35页 |
·发展期的洞窟壁画 | 第35-37页 |
·繁盛期的洞窟壁画 | 第37-38页 |
·衰落期的洞窟壁画 | 第38页 |
第3.2节 库木吐拉石窟 | 第38-41页 |
第3.3节 森木塞姆石窟 | 第41-42页 |
第3.4节 其他石窟 | 第42-45页 |
第四章 龟兹壁画中的飞天和天宫伎乐造型因素探析 | 第45-59页 |
第4.1节 龟兹飞天造型之西域因素 | 第45-48页 |
·对飞与持花的龟兹飞天 | 第45-47页 |
·站立的龟兹伎乐天与波斯诸神 | 第47-48页 |
第4.2节 龟兹飞天中的中原因素 | 第48-51页 |
·中国上古至魏晋的羽人造型与飞天 | 第48-49页 |
·唐代仕女造型与飞天 | 第49-51页 |
第4.3节 龟兹壁画中的人体艺术 | 第51-59页 |
·西域诸国之人体艺术 | 第52-56页 |
·龟兹壁画中千姿百态的人体造型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