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一、黄龙府的位置及名称的由来 | 第9-13页 |
(一) 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农安县 | 第9-11页 |
1、黄龙府位置的不同说法 | 第9页 |
2、黄龙府在农安县的依据 | 第9-11页 |
(1) 地理方位 | 第9-10页 |
(2) 辽塔 | 第10页 |
(3) 大金得胜陀颂碑和完颜娄室墓碑 | 第10-11页 |
(4) 四周古城 | 第11页 |
(二) 黄龙府的名称由来 | 第11-13页 |
二、渤海、辽、金时期的黄龙府 | 第13-27页 |
(一) 黄龙府所处的地理位置 | 第13页 |
(二) 渤海、辽、金时期黄龙府逐渐兴盛的表现及影响 | 第13-27页 |
1、渤海时期的黄龙府 | 第13-16页 |
(1) 初期的建设与发展 | 第13-15页 |
(2) 军事与交通的重视 | 第15-16页 |
2、辽朝时期的黄龙府 | 第16-21页 |
(1) 政治军事重地 | 第16-18页 |
(2) 交通位置重要 | 第18-19页 |
(3) 经济文化大都会 | 第19-21页 |
(4) 城池规模 | 第21页 |
3、金朝时期的黄龙府 | 第21-27页 |
(1) 军事重镇 | 第21-23页 |
(2) 交通枢纽 | 第23-25页 |
(3) 农业发达 | 第25-27页 |
三、元、明、清时期的黄龙府 | 第27-38页 |
(一) 元、明、清(前期)时期黄龙府逐渐衰落的原因及表现 | 第27-34页 |
1、元朝时期的黄龙府 | 第27-30页 |
(1) 战事不断、经济衰退 | 第27页 |
(2) 疆域扩大、地位下降 | 第27-29页 |
(3) 路治迁走、交通荒废 | 第29-30页 |
2、明朝时期的黄龙府 | 第30-33页 |
(1) 地位下降、归属不断改变 | 第30-31页 |
(2) 交通废施、降为普通驿站 | 第31-33页 |
3、清朝前期的黄龙府 | 第33-34页 |
(1) 战争消耗、生产力破坏 | 第33页 |
(2) 土肥地荒、辟为游牧地 | 第33-34页 |
(二) 清朝后期黄龙府的复兴 | 第34-38页 |
1、垦荒建城 | 第34-35页 |
2、各方面发展情况 | 第35-38页 |
四、对黄龙府历史地位的评价 | 第38-42页 |
(一) 黄龙府兴衰的思考 | 第38-39页 |
(二) 弘扬黄龙府文化的现实意义 | 第39-42页 |
1、丰富民族文化 | 第39-40页 |
2、带动经济发展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