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1-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12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2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12-13页 |
四、学习公文包设计 | 第13-14页 |
五、PBL教学实施细则 | 第14-15页 |
六、资料收集方法 | 第15-16页 |
七、资料分析 | 第16页 |
八、伦理问题 | 第16页 |
九、质量控制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示意图 | 第17-18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18-30页 |
一、基线资料 | 第18-21页 |
二、教学后学生成绩 | 第21页 |
三、教学后批判思维能力 | 第21-26页 |
四、试验组学生对PBL的评价 | 第26-30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0-39页 |
一、相对于传统教学,PBL更有利于学生认知成熟度发展 | 第30-31页 |
二、相对于传统教学,PBL更有利于学生开放思想发展 | 第31-32页 |
三、PBL有助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 第32页 |
四、PBL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拓展知识面,但知识缺乏系统性 | 第32-33页 |
五、PBL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 第33-34页 |
六、PBL增强学生自导学习能力 | 第34-35页 |
七、PBL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35-39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39-40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和建议 | 第40-42页 |
一、创新点 | 第40页 |
二、局限性 | 第40页 |
三、建议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附录 | 第49-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及获得奖励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综述 | 第63-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