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形印刷阵列及流星余迹通信天线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赋形印刷阵列天线研究 | 第15-18页 |
·阵列方向图的综合 | 第15-16页 |
·阵列方向图的优化 | 第16-17页 |
·印刷阵列单元及馈电网络 | 第17-18页 |
·流星余迹通信天线的研究 | 第18-19页 |
·天线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数值计算的常用软件 | 第20-21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作者主要工作 | 第21-24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作者的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阵列天线的分析基础 | 第24-35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阵列天线方向图分析 | 第25-30页 |
·任意排列的线阵方向图 | 第25-27页 |
·等间距排列的阵因子 | 第27-29页 |
·平面阵阵因子 | 第29-30页 |
·阵列天线的矩量法分析 | 第30-34页 |
·电场积分方程 | 第30-31页 |
·矩量法求解 | 第31-32页 |
·正弦插值基函数 | 第32-34页 |
·检验函数及激励源模型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误差模型的低副瓣波束综合 | 第35-48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天线技术要求及组成 | 第36-37页 |
·阵面结构及阵列方向图 | 第37-38页 |
·低副瓣TAYLOR综合 | 第38-41页 |
·TAYLOR综合原理 | 第38-39页 |
·计算实例 | 第39-40页 |
·方位面参数的确定 | 第40-41页 |
·低副瓣波束中的单元随机误差分析 | 第41-43页 |
·基于误差模型的低副瓣方向图设计 | 第43-47页 |
·TAYLOR综合中参数ξ的确定 | 第44页 |
·随机幅相误差对方向图的影响 | 第44-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超余割平方赋形波束的综合与优化 | 第48-63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超余割平方赋形波束的综合 | 第49-57页 |
·目标方向图构造 | 第49-50页 |
·阵列的最小二乘综合 | 第50-52页 |
·计算实例 | 第52-53页 |
·天线俯仰面参数的确定 | 第53-57页 |
·超余割平方赋形波束的优化 | 第57-61页 |
·互耦对赋形波束的影响 | 第57页 |
·间接对称约束的非线性优化方法 | 第57-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印刷天线阵的单元及馈电网络设计 | 第63-88页 |
·引言 | 第63-64页 |
·宽带印刷振子的优化设计 | 第64-68页 |
·印刷振子的结构 | 第64-65页 |
·巴伦结构及电路实现 | 第65页 |
·宽带阻抗匹配的设计 | 第65-66页 |
·仿真及测试结果 | 第66-68页 |
·馈电网络方案 | 第68-70页 |
·网络拓扑图 | 第68-69页 |
·实现形式 | 第69-70页 |
·网络单元的设计与分析 | 第70-74页 |
·WILKINSON功分器 | 第70-71页 |
·支线耦合器 | 第71-72页 |
·计算结果 | 第72-74页 |
·网络的级联分析 | 第74-81页 |
·多端口网络的级联分析 | 第75-76页 |
·子网络的设计验证 | 第76-78页 |
·计算及测试结果 | 第78-81页 |
·网络与辐射单元的级联分析 | 第81-83页 |
·多端口网络与辐射单元的级联分析 | 第81-82页 |
·计算结果 | 第82-83页 |
·天线测试结果 | 第83-86页 |
·单行行馈测试结果 | 第83-84页 |
·列馈测试结果 | 第84-85页 |
·天线测试结果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串馈全向赋形印刷天线阵设计 | 第88-100页 |
·引言 | 第88-89页 |
·天线技术指标 | 第89-90页 |
·串馈全向印刷天线结构 | 第90-92页 |
·天线组成 | 第90-91页 |
·天线馈电方式及工作原理 | 第91页 |
·天线的主要参数 | 第91-92页 |
·串馈全向印刷天线的设计 | 第92-99页 |
·赋形波束的快速优化 | 第93-96页 |
·天线驻波比的仿真与优化 | 第96-97页 |
·单元间距对赋形方向图的影响分析 | 第97-98页 |
·天线测试结果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流星余迹通信天线技术 | 第100-125页 |
·引言 | 第100-101页 |
·流星余迹通信天线形式的选择 | 第101-105页 |
·工作频率 | 第101-102页 |
·通信距离 | 第102-103页 |
·通信网络 | 第103页 |
·流星余迹通信对天线的要求及选择的天线形式 | 第103-105页 |
·本文研究的天线指标 | 第105页 |
·八木天线的设计 | 第105-109页 |
·天线结构 | 第105-106页 |
·天线综合 | 第106-108页 |
·地面对天线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八木天线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 第109-113页 |
·目标函数 | 第110页 |
·计算及测量结果 | 第110-112页 |
·远距离链路实验 | 第112-113页 |
·宽带X形八木天线的优化设计 | 第113-118页 |
·八木天线的频带展宽 | 第113-114页 |
·X形激励振子的优化设计 | 第114-115页 |
·X形有源振子夹角α的选择 | 第115-116页 |
·计算及测量结果 | 第116-118页 |
·八木天线阵列的优化设计 | 第118-120页 |
·天线结构 | 第118-119页 |
·计算结果 | 第119-120页 |
·多波束八木天线阵列的优化设计 | 第120-123页 |
·流星余迹通信中的波束形成方法 | 第120-121页 |
·多接收机/多波束系统天线阵列设计 | 第121-123页 |
·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作者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36-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