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批判理论与社会科学哲学的兴起 | 第12-24页 |
| ·远古哲学、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的影响 | 第14-16页 |
| ·德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 第16-22页 |
| ·康德的“三大批判” | 第16-18页 |
| ·黑格尔的辩证法 | 第18-19页 |
|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社会观 | 第19-21页 |
|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 第21-22页 |
|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成立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批判理论与社学科学哲学的发展 | 第24-36页 |
|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 第24-31页 |
|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 第26-27页 |
| ·启蒙辩证法 | 第27-28页 |
|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 | 第28-29页 |
|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 | 第29-31页 |
| ·新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发展 | 第31-33页 |
|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特点 | 第33-36页 |
| ·否定同一性 | 第33页 |
| ·强调理性 | 第33-34页 |
| ·对资本主义变革的探索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批判理论之于社学科学哲学的意义 | 第36-44页 |
| ·批判理论的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意义 | 第36页 |
| ·批判理论的社会科学特性 | 第36-38页 |
| ·揭示社会矛盾和危机 | 第36页 |
| ·反思主义特性 | 第36-37页 |
| ·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 | 第37-38页 |
|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认识 | 第38-39页 |
| ·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分歧 | 第38页 |
| ·科学技术成为新的意识形态 | 第38-39页 |
| ·对西方文化价值的反思 | 第39-40页 |
| ·批判理论与实在论、解释学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 ·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 第41-44页 |
| 结论 | 第44-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