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6页 |
第一篇 蛋白折叠及折叠中间体 | 第15-23页 |
·研究蛋白折叠及折叠中间体的意义 | 第15-17页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实际意义 | 第16-17页 |
·蛋白质的变性 | 第17-18页 |
·蛋白多肽链折叠中间体 | 第18页 |
·促进蛋白质体外折叠的策略 | 第18-20页 |
·以变性蛋白的重折叠作为研究体外折叠的模型 | 第18-19页 |
·蛋白折叠的策略 | 第19-20页 |
·折叠中间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 第20页 |
·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研究蛋白折叠中间体 | 第20-22页 |
·SDT-R蛋白折叠中间体的表征 | 第22-23页 |
第二篇 二维液相色谱法 | 第23-31页 |
·二维液相色谱法研究的意义 | 第23页 |
·二维液相色谱的发展 | 第23-25页 |
·色谱柱联用类型 | 第25页 |
·接口技术 | 第25-27页 |
·捕集柱-阀切换接口模式 | 第26页 |
·样品环-阀切换接口模式 | 第26页 |
·平行柱-阀切换接口模式 | 第26-27页 |
·二维色谱用于蛋白质和多肽分离 | 第27-31页 |
·样品环及平行柱交替储存分析形式接口二维分析系统的应用 | 第28页 |
·捕集柱富集形式接口在线二维系统的应用 | 第28-29页 |
·整体无接口两相式色谱柱二维系统的应用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第二章 用疏水相互作用色谱法在线分离和研究α-糜蛋白酶的中间体的性质 | 第36-54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原理 | 第37-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仪器 | 第39页 |
·试剂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色谱过程 | 第40页 |
·紫外和荧光光谱 | 第40页 |
·lgI和Z(S)的测定 | 第40-41页 |
·MALDI-TOF MS对α-Chy分子量的测定 | 第41页 |
·α-Chy蛋白含量和活性的测定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2页 |
·α-Chy稳定中间体的制备和鉴定 | 第41-44页 |
·M态和U态的区别 | 第44-45页 |
·lgκ'和lgα_(H_2O)的线性关系 | 第45-46页 |
·天然和中间体α-Chy的Z(S)和lgI | 第46-47页 |
·脲浓度对lgI和Z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脲浓度下的lgI和Z的线性关系 | 第48-50页 |
·Z值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 第50-51页 |
·折叠液相色谱法对α-Chy折叠中间体研究的机理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固体表面特征对脲变α-糜蛋白酶折叠的贡献 | 第54-75页 |
·前言 | 第54页 |
·实验 | 第54-56页 |
·仪器和材料 | 第54-55页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色谱条件 | 第55页 |
·实验过程 | 第55-56页 |
·质谱条件 | 第56页 |
·α-Chy的活性测定 | 第56页 |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73页 |
·脲变α-Chy在6种疏水色谱柱上复性并同时分离的色谱行为 | 第56-60页 |
·MALDI-TOF-MS对α-Chy折叠中间体确认 | 第60-61页 |
·不同浓度脲变α-Chy在不同固定相上的活性回收率 | 第61-62页 |
·脲浓度对α-Chy复性比活的影响 | 第62-63页 |
·TSK柱后脲变α-Chy折叠中间体的分离 | 第63-65页 |
·不同浓度脲变α-Chy在不同固定相上的活性回收率和质量回收率 | 第65-66页 |
·不同流动相对脲变α-Chy的活性回收率和质量回收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不同脲变浓度的α-Chy在PEG-600柱上Z和lgI及j值的测定 | 第67-69页 |
·相同脲变浓度下的α-Chy在不同固定相上的Z和lgI的测定 | 第69-71页 |
·α-Chy的折叠自由能△G_F | 第71-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第四章 二维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表征 | 第75-100页 |
·前言 | 第75-76页 |
·实验部分 | 第76-79页 |
·仪器 | 第76页 |
·试剂 | 第76-77页 |
·填料的合成 | 第77-78页 |
·羧基含量的测定 | 第78页 |
·色谱柱的填装 | 第78-79页 |
·色谱条件 | 第79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79页 |
·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 | 第79页 |
·容量因子的测定方法 | 第7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9-98页 |
·二维色谱填料的合成及其评价 | 第79-85页 |
·离子交换模式 | 第80-83页 |
·HIC~WCX柱在疏水模式下对蛋白的分离 | 第83-85页 |
·HIC~WCX柱负荷 | 第85-86页 |
·WCX~HIC柱的双保留机理 | 第86-89页 |
·在同一根色谱柱上同时对蛋白进行离子交换和疏水模式分离 | 第89-93页 |
·(WCX~HIC)_1柱先离子交换后疏水模式对蛋白的分离 | 第90-91页 |
·(WCX~HIC)_1柱先疏水后离子交换模式对蛋白的分离 | 第91页 |
·流速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91-93页 |
·梯度条件对蛋白分离的影响 | 第93页 |
·峰容量的测定 | 第93-95页 |
·蛋白在WCX~HIC固定相上的质量回收率 | 第95页 |
·二维色谱柱同商品TSK柱的性能比较 | 第95-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在线单柱蛋白二维液相色谱法 | 第100-119页 |
·前言 | 第100-102页 |
·实验部分 | 第102-103页 |
·仪器 | 第102页 |
·试剂 | 第102-10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07页 |
·WCX-HIC用于单柱蛋白二维液相色谱分析 | 第103-104页 |
·累积进样或连续进样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累积或连续进样对分离度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单柱二维色谱法对人血清样品的分离 | 第107-110页 |
·单柱二维色谱法的对混合蛋白的分离模式 | 第110-111页 |
·在线2DLC-1C仪器系统 | 第111-114页 |
·样品缓冲液的交换 | 第114-115页 |
·在线蛋白单柱二维液相谱系统对标准蛋白的二维分离 | 第115-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19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