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8-12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3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21页 |
·严重段塞流的产生机理 | 第15-17页 |
·严重段塞流的循环过程 | 第17-18页 |
·严重段塞流的特征参数 | 第18页 |
·严重段塞流的消除方法 | 第18-2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40页 |
·实验流程与主要设备 | 第23-24页 |
·测量装置 | 第24-27页 |
·压力变送器 | 第24-25页 |
·温度传感器 | 第25页 |
·电导探针 | 第25-27页 |
·严重段塞流实验管段 | 第27-32页 |
·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 | 第27-29页 |
·垂直下降管-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 | 第29-30页 |
·下倾管-柔性立管实验管段 | 第30-32页 |
·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 | 第32-34页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2页 |
·Labview 处理软件与界面 | 第32-33页 |
·实验数据的滤波处理 | 第33-34页 |
·实验参数及实验介质的物性 | 第34-36页 |
·实验参数范围 | 第34-35页 |
·实验介质的物性 | 第35-36页 |
·实验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36-40页 |
·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 | 第36-37页 |
·测量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37-40页 |
第3章 组合立管系统中严重段塞流的流型图及流型转换特性 | 第40-56页 |
·严重段塞流的定义及流型分类 | 第40-42页 |
·严重段塞流的定义 | 第40-41页 |
·严重段塞流的流型分类 | 第41-42页 |
·严重段塞流发生判别准则的修正 | 第42-45页 |
·严重段塞流发生判别准则的建立 | 第42-44页 |
·增加气体缓冲空间后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发生判别准则 | 第44-45页 |
·严重段塞流的流型图及流型转换特性 | 第45-54页 |
·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流型图及流型转换特性 | 第45-50页 |
·增加气体缓冲空间后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中的流型图和流型转换特性 | 第50-51页 |
·U 形多相实验管段的流型图和流型转换特性 | 第51-53页 |
·下倾管-柔性立管实验管段上严重段塞流的流型图和流型转换特性 | 第53-54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54-56页 |
第4章 组合立管系统中严重段塞流的流动特性 | 第56-120页 |
·严重段塞流的周期循环过程 | 第56-64页 |
·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周期循环过程 | 第56-58页 |
·增加气体缓冲空间后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周期循环过程 | 第58-59页 |
·U 形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周期循环过程 | 第59-60页 |
·下倾管-柔性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周期循环过程 | 第60-64页 |
·严重段塞流的周期特性 | 第64-82页 |
·典型的严重段塞流具有严格的周期性 | 第64-65页 |
·严重段塞流流型Ⅱ和流型Ⅲ的周期性 | 第65-66页 |
·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周期特性 | 第66-75页 |
·增加气体缓冲空间后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周期特性 | 第75-77页 |
·U 形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周期特性 | 第77-78页 |
·下倾管-柔性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周期特性 | 第78-82页 |
·严重段塞流的压力波动特性 | 第82-95页 |
·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压力波动特性 | 第82-90页 |
·增加气体缓冲空间后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压力波动特性 | 第90-92页 |
·U 形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压力波动特性 | 第92-93页 |
·下倾管-柔性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压力波动特性 | 第93-95页 |
·严重段塞流的液塞速度特性 | 第95-118页 |
·下倾管-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液塞速度特性 | 第95-106页 |
·增加气体缓冲空间后严重段塞流的液塞速度特性 | 第106-113页 |
·U 形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液塞速度特性 | 第113-114页 |
·下倾管-柔性立管实验管段中严重段塞流的液塞速度特性 | 第114-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5章 空气-水两相严重段塞流的数学模型 | 第120-133页 |
·建立模型前的假设 | 第120页 |
·下倾管-立管系统上严重段塞流的数学模型 | 第120-126页 |
·下倾管中气体的积累阶段 | 第121-123页 |
·下倾管中气体的喷发阶段 | 第123-125页 |
·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125-126页 |
·下倾管-柔性立管实验系统上严重段塞流的数学模型 | 第126-131页 |
·下倾管中气体的积累阶段 | 第127-130页 |
·下倾管中气体的喷发阶段 | 第130-131页 |
·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 第131页 |
·本章小节 | 第131-133页 |
第6章 旁通管法消除严重段塞流的实验研究 | 第133-142页 |
·旁通管法消除严重段塞流的原理及数学模型 | 第133-134页 |
·旁通管法消除严重段塞流的原理 | 第133页 |
·旁通管法消除严重段塞流的数学模型 | 第133-134页 |
·旁通管法消除严重段塞流的实验研究 | 第134-141页 |
·实验管道的布置 | 第134-135页 |
·旁通管对严重段塞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 第135-138页 |
·增加缓冲容积后的下倾管-立管系统上旁通管法的改进及消除效果 | 第138-141页 |
·本章小节 | 第141-14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42-144页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