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庙M油藏可动凝胶深部调驱跟踪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15页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可动凝胶调驱技术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可动凝胶调驱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可动凝胶调驱效果预测与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可动凝胶调驱效果预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可动凝胶调驱效果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选题研究内容及主要思路 | 第13-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主要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数值模拟研究 | 第15-24页 |
·可动凝胶调驱的数学模型 | 第15-16页 |
·求解模型的常规数值算法 | 第16-20页 |
·IMPES方法的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压力的求解方法 | 第17-18页 |
·饱和度和各组分浓度的求解方法 | 第18页 |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 | 第18-20页 |
·多重网格法改进常规算法 | 第20-24页 |
·多重网格法简介 | 第20页 |
·多重网格法算法 | 第20-22页 |
·IMPES算法改进 | 第22页 |
·改进算法优越性验证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效果预测与评价研究 | 第24-39页 |
·可动凝胶调驱效果预测研究 | 第24-26页 |
·解析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开发指标预测 | 第25-26页 |
·可动凝胶调驱效果评价研究 | 第26-36页 |
·评价体系建立 | 第26页 |
·评价方法研究 | 第26-36页 |
·可动凝胶调驱效果预测与评价软件 | 第36-39页 |
·软件开发和运行环境 | 第36页 |
·软件设计思路及特点 | 第36-37页 |
·软件功能模块组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老君庙M油藏深部调驱跟踪评价研究 | 第39-55页 |
·老君庙M油藏试验区基本概况 | 第39-41页 |
·试验区范围确定 | 第39页 |
·试验区地质流体特征 | 第39-41页 |
·试验区水驱开发历史及动态特征 | 第41页 |
·试验区调驱原始方案及动态预测 | 第41-44页 |
·试验区调驱原始方案 | 第41-42页 |
·调驱原始方案效果预测 | 第42-44页 |
·试验区调驱生产动态分析 | 第44-47页 |
·注凝胶井注入压力变化 | 第44-45页 |
·注凝胶井注入量变化 | 第45页 |
·油井产液量与产油量变化 | 第45-47页 |
·试验区调驱效果评价 | 第47-53页 |
·注凝胶井霍尔曲线评价 | 第47-49页 |
·油井产出液矿化度评价 | 第49页 |
·区块综合开采曲线评价 | 第49-50页 |
·区块增产效果评价 | 第50-51页 |
·区块水驱特征曲线评价 | 第51-53页 |
·区块增加波及系数评价 | 第53页 |
·试验区调驱效果综合分析 | 第53-55页 |
·调驱效果综合评价 | 第53-54页 |
·调驱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老君庙M油藏深部调驱跟踪模拟研究 | 第55-67页 |
·试验区深部调驱模型建立 | 第55-57页 |
·地质模型建立 | 第55-56页 |
·生产历史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常规水驱历史拟合 | 第57-59页 |
·地质储量拟合 | 第57页 |
·水驱生产动态拟合 | 第57-59页 |
·深部调驱历史拟合 | 第59-62页 |
·深部调驱历史拟合 | 第60-61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1-62页 |
·深部调驱调整措施研究 | 第62-65页 |
·调整方向总体论证 | 第62页 |
·油井产液方案调整 | 第62-64页 |
·调驱注入方案调整 | 第64-65页 |
·深部调驱调整方案优选 | 第65-67页 |
·综合调整方案设计 | 第65页 |
·候选方案动态预测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