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1 引言 | 第13-30页 |
| ·潮汐潮流现象的研究历史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中国沿海潮汐潮流数值模拟的研究简述 | 第15-19页 |
| ·数据同化概述 | 第19-21页 |
| ·伴随同化方法概述 | 第21-27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 2 二维非线性潮波伴随同化模型数值建模 | 第30-40页 |
| ·二维非线性潮波模型控制方程 | 第31页 |
| ·正向模型差分格式 | 第31-34页 |
| ·微分方程的伴随 | 第34-35页 |
| ·伴随模型差分格式 | 第35-38页 |
| ·控制参数的优化 | 第38-40页 |
| 3 二维潮波模式空间分布底摩擦系数的伴随法反演研究 | 第40-71页 |
| ·空间分布底摩擦系数的提出 | 第40-42页 |
| ·空间分布底摩擦系数的实现 | 第42-48页 |
| ·孪生实验:方法验证 | 第44-45页 |
| ·实际实验:方法细节讨论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不同反演策略的比较 | 第48-53页 |
| ·孪生实验:不同复杂程度曲面的反演 | 第49-52页 |
| ·实际实验:不同反演策略在潮波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 第52页 |
| ·数值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 ·渤、黄、东海二维潮波模式中的底摩擦系数 | 第53-69页 |
| ·根据地形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独立底摩擦系数 | 第53-56页 |
| ·孪生实验:两种选取方法的反演效果比较 | 第56-63页 |
| ·实际实验:渤、黄、东海M2 潮波的数值模拟 | 第63-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4 渤、黄、东海多分潮同化数值模拟 | 第71-80页 |
| ·T/P 高度计资料简介 | 第71页 |
| ·T/P 资料在中国沿海潮汐潮流研究中的应用简述 | 第71-72页 |
| ·渤、黄、东海M2、52、K1、01 分潮数值模拟 | 第72-78页 |
| ·实验设置 | 第72-73页 |
| ·模拟结果 | 第73-77页 |
| ·渤、黄、东海半日分潮潮位特征 | 第77-78页 |
| ·渤、黄、东海全日分潮潮位特征 | 第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5 三维正压非线性潮汐潮流伴随同化模型数值建模 | 第80-107页 |
| ·引言 | 第80-82页 |
| ·三维正压潮汐潮流模型控制方程 | 第82-83页 |
| ·模式网格设置、内外模态耦合关系及模式边界条件 | 第83-86页 |
| ·正向模型差分格式 | 第86-93页 |
| ·正向模型外模态的离散 | 第86-88页 |
| ·正向模型内模态的离散 | 第88-93页 |
| ·伴随模型差分格式 | 第93-102页 |
| ·伴随模型的推导 | 第93-95页 |
| ·伴随模型外模态的离散 | 第95-96页 |
| ·伴随模型内模态的离散 | 第96-102页 |
| ·模型控制参数的优化 | 第102-106页 |
| ·空间分布底摩擦系数的优化 | 第102-104页 |
| ·开边界条件的优化 | 第104-105页 |
| ·垂向混合涡动粘性系数的优化 | 第105-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6 三维正压潮汐潮流模型控制参数的参数估计研究 | 第107-132页 |
| ·数学物理反问题简述 | 第107-110页 |
| ·孪生实验设置 | 第110-111页 |
| ·水位开边界条件的反演 | 第111-116页 |
| ·空间分布底摩擦系数的反演 | 第116-123页 |
| ·垂向涡动混合粘性系数的反演 | 第123-129页 |
| ·对本章孪生实验的一些讨论 | 第129-1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6页 |
| ·论文总结 | 第132-134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4-135页 |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135-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51页 |
| 附录 | 第151-157页 |
| 致谢 | 第157-159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