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课题背景 | 第9页 |
·腔式BPM 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国外研究历史 | 第9-14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腔式BPM 的基本原理 | 第16-30页 |
·传统电极型BPM 的限制 | 第16-17页 |
·腔式BPM 的本征模分析 | 第17-19页 |
·腔式BPM 的磁耦合方式及其优点 | 第19-21页 |
·束流激励谐振腔本征模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圆柱腔和矩形腔R/Q 的计算公式 | 第22-25页 |
·R/Q 的物理意义和一般表达式 | 第22页 |
·圆柱腔TM110 模的R/Q | 第22-24页 |
·矩形腔TM210 模的R/Q | 第24-25页 |
·束团倾斜信号的影响 | 第25-28页 |
·束团入射轨迹倾斜的信号 | 第26-27页 |
·束团整体倾斜的信号 | 第27-28页 |
·腔式BPM 输出信号的整体表达式 | 第28-30页 |
第3章 腔式BPM 的物理设计 | 第30-57页 |
·腔型的选取 | 第30-32页 |
·矩形腔尺寸、腔长和束管道半径的确定 | 第32-39页 |
·矩形腔的工作频率的选取 | 第32页 |
·腔体尺寸、腔长和束管道半径的确定 | 第32-39页 |
·腔式BPM 的波导设计 | 第39-45页 |
·腔体尺寸的最终确定 | 第45-49页 |
·同轴波导转换器的物理设计 | 第49-52页 |
·5.95GHz 转换器的设计 | 第49-51页 |
·6.02933GHz 转换器的设计 | 第51-52页 |
·参考腔的物理设计 | 第52-57页 |
第4章 腔式BPM 的相位探测和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 第57-68页 |
·相位探测的重要性 | 第57页 |
·相位探测的基本原理 | 第57-59页 |
·相位校准原理 | 第59-60页 |
·腔式BPM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方案 | 第60-63页 |
·多束团测量原理及电路设计方案 | 第63-68页 |
·多束团连续入射时的信号混叠问题 | 第63-65页 |
·多束团信号的分离方法和电路设计方案 | 第65-68页 |
第5章 上海腔式BPM 实验腔的冷测 | 第68-92页 |
·上海腔式BPM 实验腔简介 | 第68页 |
·实验腔偶极模Q 值的模拟计算 | 第68-69页 |
·实验腔偶极模谐振频率和Q 值的测量 | 第69-86页 |
·从束管道激励的传输法 | 第69-70页 |
·SMA 同轴波导转换器的调配 | 第70-71页 |
·两级耦合的束管道传输法测量结果 | 第71-72页 |
·反射法的测量结果——无损模型 | 第72-77页 |
·反射法的测量结果——有损模型1 | 第77-82页 |
·反射法的测量结果——有损模型2 | 第82-84页 |
·传输法的测量结果 | 第84-86页 |
·基模抑制度的测量 | 第86-87页 |
·X-Y 交叉隔离度的实验结果 | 第87-88页 |
·同轴波导转换器的调配 | 第88-92页 |
第6章 上海腔式BPM 热测的初步结果 | 第92-106页 |
·上海腔式BPM 所在的束流线布局 | 第92-93页 |
·用频谱仪对信号进行初步观察 | 第93页 |
·腔式BPM 输出信号的波形分析 | 第93-98页 |
·腔式BPM 输出信号与束团横向位置的实验 | 第98-106页 |
·YAG 屏装置自身性能的检验 | 第98-102页 |
·腔式BPM 输出信号与束团横向位置的实验结果 | 第102-10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