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理岩体变形与强度特征的三维数值模拟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节理岩体变形和强度特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节理岩体各向异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节理岩体数值模拟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2 节理岩体变形与强度特征分析 | 第18-36页 |
| ·概述 | 第18页 |
| ·变形特征 | 第18-23页 |
| ·岩石的变形特征 | 第18-20页 |
| ·节理面的变形特征 | 第20-22页 |
| ·节理岩体的变形特征 | 第22-23页 |
| ·强度特征 | 第23-30页 |
| ·岩石的强度特征 | 第23-24页 |
| ·节理面的强度特征 | 第24页 |
| ·节理岩体的强度特征 | 第24-30页 |
| ·节理岩体变形与强度特征的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 ·节理岩体的理论研究方法 | 第31页 |
| ·节理岩体的室内外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 ·节理岩体的经验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 ·节理岩体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颗粒流数值试验方法及其实施 | 第36-52页 |
| ·概述 | 第36页 |
| ·颗粒流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36-46页 |
| ·力与位移定律 | 第37-40页 |
| ·运动定律 | 第40-42页 |
| ·接触(Contact)本构关系 | 第42-46页 |
| ·颗粒流数值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第46-47页 |
| ·颗粒流数值试验模型建立的过程分析 | 第47-49页 |
| ·颗粒集合体的生成 | 第47-48页 |
| ·初始条件 | 第48页 |
| ·边界条件 | 第48-49页 |
| ·锁定力(Locked-In Force) | 第49页 |
| ·载荷 | 第49页 |
| ·用颗粒流数值方法拟合室内岩石试验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单节理岩体变形与强度特征数值试验分析 | 第52-74页 |
| ·概述 | 第52-53页 |
| ·节理岩体的强度特征 | 第53-64页 |
| ·贯通节理岩体强度特征 | 第53-56页 |
| ·节理面性质对节理岩体强度特征的影响 | 第56-57页 |
| ·节理数对节理岩体强度特征的影响 | 第57-60页 |
| ·节理密度对节理岩体强度特征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断续节理岩体强度特征 | 第61-64页 |
| ·节理岩体变形特征 | 第64-68页 |
| ·完整岩体与节理岩体变形特征比较 | 第64-65页 |
| ·不同倾角节理岩体的变形特征比较 | 第65-66页 |
| ·贯通节理岩体与断续节理岩体变形特征比较 | 第66-67页 |
| ·单节理岩体与单组节理岩体变形特征比较 | 第67-68页 |
| ·节理岩体破坏特征 | 第68-72页 |
| ·试件破坏情况 | 第68-70页 |
| ·颗粒位移情况 | 第70页 |
| ·裂纹情况 | 第70-71页 |
| ·试件破坏后颗粒间接触情况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5 两组节理岩体变形与强度特征数值试验分析 | 第74-99页 |
| ·概述 | 第74页 |
| ·两组节理岩体强度特征 | 第74-85页 |
| ·斜交型两组贯通节理岩体强度特征 | 第75-77页 |
| ·正交型两组贯通节理岩体强度特征 | 第77-80页 |
| ·两组断续节理岩体强度特征 | 第80-82页 |
| ·一组贯通一组断续节理岩体强度特征 | 第82-85页 |
| ·两组节理岩体变形特征 | 第85-89页 |
| ·不同倾角的斜交型两组贯通节理岩体变形特征比较 | 第85-86页 |
| ·不同倾角的正交型两组贯通节理岩体变形特征比较 | 第86-87页 |
| ·不同分离度的斜交型两组节理岩体变形特征比较 | 第87-88页 |
| ·不同分离度的正交型两组节理岩体变形特征比较 | 第88-89页 |
| ·两组贯通节理岩体破坏特征 | 第89-98页 |
| ·斜交型两组贯通节理岩体破坏特征 | 第90-94页 |
| ·正交型两组贯通节理岩体破坏特征 | 第94-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 ·主要结论 | 第99-101页 |
| ·问题、对策和展望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7-10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