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苗尾水电站枢纽工程区孤立状工程岩体的应力—形变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20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论题解析 | 第9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倾倒变形破裂的形式及类型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岩体倾倒变形的成因机制及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岩体倾倒变形强烈程度分级 | 第13页 |
| ·硐室围岩稳定分析方法 | 第13-17页 |
| ·当前硐室围岩稳定性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 ·当前硐室围岩稳定性的研究趋势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 第18-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思路方法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坝区工程地质环境 | 第20-29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4页 |
| ·大地构造单元 | 第20页 |
| ·地应力场的现今特征 | 第20-22页 |
| ·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 第22-24页 |
| ·坝区工程地质环境 | 第24-29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4-25页 |
| ·地层岩性特征 | 第25-26页 |
| ·坝址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 ·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9页 |
| 第3章 左岸工程山体的岩体力学条件 | 第29-45页 |
| ·工程山体的地形特征及临空条件 | 第29页 |
| ·岩体结构的建造特征 | 第29-30页 |
| ·层状浅变质岩体的岩石建造特征 | 第29-30页 |
| ·工程岩体的岩石组合特征 | 第30页 |
| ·工程山体的岩体结构特征 | 第30-45页 |
| ·坝区左岸断裂构造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30-31页 |
| ·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 | 第31-32页 |
| ·左岸枢纽工程区结构面的基本特征 | 第32-36页 |
| ·岩体倾倒变形的基本特征 | 第36-45页 |
| 第4章 工程活动对山体天然应力状态的影响 | 第45-65页 |
| ·山体工程挖掘概况 | 第45-46页 |
| ·岩体的力学模型及参数 | 第46-48页 |
| ·孤立山体天然及工程条件下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6页 |
| ·模型范围的划定原则与依据 | 第46页 |
| ·模型边界条件 | 第46-47页 |
| ·模型介质参数 | 第47页 |
| ·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 ·山体的天然状态的应力-形变特征 | 第48-52页 |
| ·山体天然状态的应力特征的有限元分析 | 第48-50页 |
| ·山体天然状态的变形特征 | 第50-52页 |
| ·工程条件下的岩体应力-形变特征 | 第52-63页 |
| ·溢洪道开挖后山体的应力-形变特征分析 | 第52-58页 |
| ·引水隧铜开挖后山体的应力-变形特征 | 第58-63页 |
| ·地表及地下工程开挖对山体应力-形变特征的影响 | 第63-65页 |
| ·工程开挖对岩体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63页 |
| ·工程开挖对岩体变形的影响 | 第63-65页 |
| 第5章 引水硐围岩应力-形变特征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5-87页 |
| ·圆形硐室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的一般规律 | 第65-69页 |
| ·围岩应力重分布的一般特点 | 第65-66页 |
| ·圆形硐室开挖后硐室周边应力集中的一般规律 | 第66-69页 |
| ·引水隧硐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第69-75页 |
| ·主要受地形影响的硐室应力分布特征 | 第70-71页 |
| ·主要受结构面控制的硐室应力分布特征 | 第71-73页 |
| ·相邻硐室的存在对围岩应力的影响 | 第73-75页 |
| ·引水隧硐变形特征研究 | 第75-81页 |
| ·引水隧硐变形特征 | 第75-77页 |
| ·引水隧硐各硐室位移变化规律 | 第77-81页 |
| ·引水硐围岩的变形发展趋势 | 第81-86页 |
| ·1#引水硐围岩的变形发展趋势 | 第81-82页 |
| ·2#引水硐围岩的变形发展趋势 | 第82-83页 |
| ·3#引水硐围岩的变形发展趋势 | 第83页 |
| ·4#引水硐围岩的变形发展趋势 | 第83-84页 |
| ·引水隧硐围岩变形破坏状况的预测 | 第84-86页 |
| ·小结 | 第86-87页 |
| 结论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