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借壳上市研究--以海通证券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绪论 | 第7-10页 |
(一) 写作背景 | 第7页 |
(二) 有关概念的界定和相关说明 | 第7-9页 |
1、借壳上市 | 第7-8页 |
2、壳及壳公司 | 第8页 |
3、借壳上市的优势与劣势 | 第8-9页 |
(三) 研究的必要性、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9页 |
(四) 研究方向、思路和基本框架结构 | 第9-10页 |
二、相关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 相关理论回顾 | 第10-12页 |
1、效率理论 | 第10页 |
2、代理问题及管理主义者理论 | 第10-11页 |
3、价值低估理论 | 第11页 |
4、市场势力理论 | 第11页 |
5、财富重分配理论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关于借壳上市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文献 | 第12-13页 |
2、关于证券公司上市与重组模式的综合研究方面文献 | 第13-14页 |
三、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研究 | 第14-22页 |
(一) 海通证券借壳上市背景及相关方介绍 | 第14-15页 |
1、借壳上市的背景 | 第14页 |
2、相关方介绍 | 第14-15页 |
(二) 海通证券借壳方案介绍 | 第15-17页 |
1、光明集团以现金购买都市股份的全部资产及负债 | 第15-16页 |
2、都市股份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 | 第16页 |
3、赋予都市股份流通股股东现金选择权 | 第16页 |
4、非公开发行 | 第16页 |
5、海通证券的证券类资产进入上市公司 | 第16-17页 |
(三) 并购重组方案难点总体分析 | 第17-21页 |
1、资产受让方的选取 | 第17页 |
2、估值方法的选用 | 第17-21页 |
(四) 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的积极作用 | 第21-22页 |
1、借壳上市后,海通证券综合实力居于行业前列 | 第21页 |
2、换股合并后,都市股份价值得到重新评估 | 第21页 |
3、受让资产后,光明集团主业达到协同效应 | 第21-22页 |
四、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相关重大问题探讨 | 第22-36页 |
(一) 借壳上市中的现金选择权思考 | 第22-27页 |
1、海通证券换股吸收合并方案中的现金选择权 | 第22页 |
2、现金选择权在中国发展轨迹 | 第22-23页 |
3、关于现金选择权的思考 | 第23-26页 |
4、唤醒沉睡中的权利——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 | 第26-27页 |
(二) 借壳上市会计处理的思考 | 第27-30页 |
1、海通证券借壳上市会计处理的情况 | 第27-28页 |
2、对会计方法选择的认识 | 第28-29页 |
3、会计处理的总结 | 第29-30页 |
(三) 借壳上市的估值的思考 | 第30-33页 |
1、企业价值估值的通常方法 | 第30-31页 |
2、海通过证券借壳上市估值方法 | 第31-32页 |
3、对估值方法选择的认识 | 第32-33页 |
(四) 借壳上市过程中政府干预问题的思考 | 第33-36页 |
1、政府介入海通证券借壳上市 | 第33-34页 |
2、海通证券借壳上市中政府干预问题的思考 | 第34-36页 |
五、完善我国证券公司借壳上市的对策 | 第36-41页 |
(一) 规范证券公司借壳上市的法律、法规 | 第36页 |
(二) 完善我国证券公司借壳上市的具体对策 | 第36-41页 |
1、回归现金选择权本原,促进并购市场发展 | 第37页 |
2、完善借壳上市的会计处理 | 第37-38页 |
3、提高资产评估的合理性和公允性 | 第38-39页 |
4、规范政府干预 | 第39-41页 |
六、结束语 | 第41-44页 |
(一)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41-42页 |
(二)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点 | 第42-43页 |
(三)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