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25页 |
1.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的认识 | 第11-13页 |
·病因 | 第11-12页 |
·病机 | 第12-13页 |
·现代中医研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3页 |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3-16页 |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3.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 第16-18页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来源 | 第16页 |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途径 | 第16-17页 |
·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因素 | 第17页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第17-18页 |
4.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关系 | 第18-19页 |
5. 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研究 | 第19-22页 |
·中医辨证分型 | 第19-20页 |
·现代医学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 | 第20-22页 |
6. 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机理探讨 | 第22-25页 |
·对抗脂质过氧化 | 第22-23页 |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 第23页 |
·改善脂质代谢 | 第23页 |
·改善血液流变学 | 第23页 |
·抑制局部炎症反应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5-3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2. 研究资料 | 第25-27页 |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5-26页 |
·中医症候诊断、分型标准 | 第26页 |
·纳入标准 | 第26-27页 |
·排除标准 | 第27页 |
·剔除标准 | 第2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分组方法 | 第27页 |
·观察指标 | 第27页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 | 第27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27-28页 |
4. 结果 | 第28-35页 |
·一般情况比较 | 第29页 |
·症状变量分析 | 第29-31页 |
·各组间的相关比较 | 第31-3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5-40页 |
1.关于中医证型频数出现偏态分布的问题 | 第35页 |
2.中医证型与症状变量的相关性 | 第35页 |
3.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 | 第35-36页 |
4.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西医分型的关系 | 第36页 |
5.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 | 第36-37页 |
6.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 第37-38页 |
7.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关系 | 第38页 |
8.同型半胱氨酸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 第38页 |
9.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西医分型的相关性 | 第38-40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 第41-43页 |
1.存在的问题 | 第41页 |
2.中医药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优势与展望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