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

日本“流动性陷阱”的实证分析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3页
 一、绪言第10-11页
 二、结构安排第11-12页
 三、创新和结论第12-13页
第一章 "流动性陷阱"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综述第13-23页
 第一节 流动性陷阱理论综述第13-18页
  一、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第13-16页
  二、流动性陷阱理论的演进第16-18页
 第二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第18-23页
  一、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第19-20页
  二、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第20-21页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第21页
  四、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第21-23页
第二章 日本流动性陷阱的实证分析第23-35页
 第一节 关于日本流动性陷阱的文献综述第23-24页
 第二节 零利率政策实施后日本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定性分析第24-26页
 第三节 日本流动性陷阱的实证分析第26-33页
  一、模型的构建和数据选择第26-28页
  二、变量数据的检验第28-30页
  三、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和分析第30-33页
 第四节 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流动性陷阱"下的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第35-41页
 第一节 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的困境第36-37页
 第二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日本货币政策的演变第37-41页
  一、低利率时期(1995年9月—1999年初)第37-38页
  二、 "零利率"政策的初步实施阶段(1999年2月—2000年8月)第38-39页
  三、"零利率"政策的短暂解除(2000年8月—2001年2月)第39页
  四、数量宽松政策的实施(2001年3月—2006年3月)第39-40页
  五、结束数量宽松政策和"零利率"政策(2006年3月—7月)第40-41页
第四章 日本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41-61页
 第一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实证研究文献综述第41-44页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41-43页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成果第43-44页
 第二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第44-57页
  一、变量和数据的选取第44-45页
  二、变量数据的检验第45-47页
  三、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第47-57页
 第三节 结论第57-58页
  一、M1系统VAR(4)模型中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效力比较第57-58页
  二、M2CD系统VAR(4)模型中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效力比较第58页
 第四节 日本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第58-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政府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角色与功能--以中、法、日三国核电行业为例
下一篇:宋朝政府购买劳务的发展及其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