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人尺度城市空间界面耦合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 第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特点 | 第13-14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8页 |
·城市空间界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户外空间尺度的研究 | 第15-16页 |
·耦合理论的研究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耦合的概念及内容 | 第20-28页 |
·耦合的内涵与条件 | 第20-21页 |
·耦合的内涵 | 第20页 |
·耦合的条件 | 第20-21页 |
·耦合的分类 | 第21-24页 |
·直接耦合与间接耦合 | 第22页 |
·强化耦合与互补耦合 | 第22-23页 |
·显性耦合与隐性耦合 | 第23-24页 |
·耦合的强度 | 第24-28页 |
·元素的距离 | 第24-25页 |
·元素的作用界限 | 第25-26页 |
·元素的耦合度 | 第26-28页 |
3 近人尺度城市空间界面的视觉层面耦合 | 第28-44页 |
·界面视觉层面耦合的意义 | 第28-38页 |
·界面的视觉属性 | 第28-29页 |
·界面与视觉的水平性和主动选择性 | 第29-30页 |
·界面的视觉信息量 | 第30-32页 |
·界面的视觉信息量与耦合 | 第32-38页 |
·界面视觉层面耦合的设计手法 | 第38-44页 |
·对比耦合 | 第38-39页 |
·咬合耦合 | 第39-41页 |
·渗透耦合 | 第41-42页 |
·感应耦合 | 第42-44页 |
4 近人尺度城市空间界面的功能层面耦合 | 第44-58页 |
·界面功能层面耦合的意义 | 第44-54页 |
·界面的功能属性 | 第44页 |
·界面与人的活动 | 第44-47页 |
·界面的功能人性化 | 第47-52页 |
·界面的功能人性化与耦合 | 第52-54页 |
·界面功能层面耦合的设计手法 | 第54-58页 |
·功能的安全性耦合 | 第54-55页 |
·功能的便捷性耦合 | 第55-56页 |
·功能的舒适性耦合 | 第56-58页 |
5 近人尺度城市空间界面的心理层面耦合 | 第58-70页 |
·界面心理层面耦合的意义 | 第58-66页 |
·界面的心理属性 | 第58-59页 |
·界面与人的心理动机 | 第59-60页 |
·界面的心理感受 | 第60-64页 |
·界面的心理感受与耦合 | 第64-66页 |
·界面心理层面耦合的设计手法 | 第66-70页 |
·心理的导向性耦合 | 第66-68页 |
·心理的秩序性耦合 | 第68-70页 |
6 近人尺度城市空间界面耦合设计的实例研究 | 第70-78页 |
·锡耶纳坎波广场 | 第70-72页 |
·奥斯陆山道夫广场 | 第72-75页 |
·辽宁本溪市大峪新区建设广场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图片来源 | 第82-88页 |
表格来源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