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面向业务的下一代光网络概述 | 第14-16页 |
·智能光网络面对的挑战 | 第14-15页 |
·面向业务的下一代光网络总体架构 | 第15-16页 |
·光网络生存性机制概述 | 第16-19页 |
·生存性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生存性机制分类 | 第17-19页 |
·面向业务的下一代光网络生存性机制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面向业务的下一代光网络体系架构 | 第22-37页 |
·智能光网络体系架构研究 | 第22-29页 |
·ASON 参考模型结构 | 第24-25页 |
·ASON 控制平面功能构件 | 第25-27页 |
·ASON 的接口及相关协议 | 第27-29页 |
·面向业务的下一代光网络的业务需求分析 | 第29-31页 |
·用户光业务需求 | 第29-30页 |
·服务提供商光业务需求 | 第30页 |
·业务需求的变化趋势 | 第30-31页 |
·面向业务的下一代光网络体系架构 | 第31-36页 |
·光网络中的自适应技术 | 第32页 |
·面向业务的下一代光网络的自适应框架 | 第32-34页 |
·下一代光网络中业务平面功能组件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面向网络视角和业务视角的生存性协商机制研究 | 第37-49页 |
·面向网络视角和面向业务视角的定界点 | 第37-38页 |
·面向网络视角和面向业务视角间的协商机制 | 第38-40页 |
·协商机制的确立原则 | 第38-39页 |
·协商机制实例 | 第39-40页 |
·不同视角间的生存性机制重用 | 第40-42页 |
·业务视角下生存性机制的质量保证——(O-SLA) | 第42-47页 |
·O-SLA 的提出 | 第42页 |
·业务光网络中O-SLA 的框架结构 | 第42-44页 |
·O-SLA 中动态协商机制的研究 | 第44-45页 |
·O-SLA 关键技术分析 | 第45-46页 |
·基于业务驱动的O-SLA 实现流程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面向业务的光网络生存性实现策略研究 | 第49-63页 |
·区分可靠性介绍 | 第49-51页 |
·区分可靠性概念的提出 | 第49-50页 |
·基于区分可靠性的生存性机制重用 | 第50页 |
·区分可靠性约束下的可靠性计算 | 第50-51页 |
·网络随机模拟 | 第51-54页 |
·泊松过程概述 | 第51-52页 |
·最短路径选路算法 | 第52-54页 |
·区分可靠的共享通路保护算法 | 第54-58页 |
·问题定义 | 第54页 |
·区分可靠的共享通路保护网络模型 | 第54-55页 |
·SPP-DiR 算法描述 | 第55-56页 |
·仿真和分析 | 第56-58页 |
·改进的区分共享通路保护算法 | 第58-62页 |
·问题分析 | 第58-59页 |
·网络模型 | 第59页 |
·链路代价 | 第59页 |
·区分共享通路保护算法 | 第59-60页 |
·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缩略语索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