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符号表 | 第11-14页 |
SYMBOL TABLE | 第14-2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54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氢化物和储氢材料 | 第24-27页 |
·氢化物类型 | 第24-25页 |
·氢的存储形式 | 第25-26页 |
·氢化物稳定性 | 第26-27页 |
·储氢材料设计开发的几点注意事项 | 第27页 |
·AlH_3 和Al 基配位氢化物 | 第27-51页 |
·AlH_3 储氢材料 | 第27-28页 |
·AlH_3 和Al 基配位氢化物的关系 | 第28-29页 |
·NaAlH_4 等配位氢化物的研究现状 | 第29-38页 |
·Ti 对NaAlH_4 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38-48页 |
·配位氢化物其他相关研究 | 第48-51页 |
·论文研究依据、意义、目标和内容 | 第51-54页 |
·研究依据、意义和目标 | 第51-5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53-54页 |
第二章 用化学势分析吸放氢反应的热力学可逆性 | 第54-72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吸放氢热力学可逆性 | 第55-58页 |
·反应的热力学可逆性及其自由能表征 | 第55-56页 |
·吸放氢热力学可逆性的范霍夫图表征 | 第56-58页 |
·方法和步骤 | 第58-61页 |
·建立化学势平衡相图的依据 | 第58-60页 |
·理论近似和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1-70页 |
·化学势平衡相图的建立 | 第61-64页 |
·吸放氢反应方程和反应焓 | 第64页 |
·用比较法研究LiAlH_4 的平衡氢压 | 第64-68页 |
·外界因素对氢化物热力学的影响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三章 过渡金属对NaAlH_4热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 第72-89页 |
引言 | 第72-73页 |
·方法 | 第73页 |
·计算方法 | 第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3-88页 |
·含Ti 竞争相的分析 | 第74-78页 |
·Ti-Na-Al-H 化学势平衡相图 | 第78-81页 |
·含Ti 竞争相对NaAlH_4 的去稳定能力 | 第81-82页 |
·其他过渡金属对NaAlH_4 的去稳定能力比较 | 第82-84页 |
·A-NaAlH_4(A=Ti,Fe,TiFe)体系的恒温放氢动力学实验 | 第84-86页 |
·讨论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四章 NaAlH_4本征缺陷和放氢微观机制研究 | 第89-111页 |
引言 | 第89-90页 |
·计算方法和步骤 | 第90-96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96-109页 |
·第一步:NaAlH_4 体内空位和间隙型简单点缺陷 | 第96-97页 |
·第二步:NaAlH_4 体内简单点缺陷及其复合缺陷 | 第97-102页 |
·第三步:NaAlH_4 体内和(001)表面容易形成的本征缺陷 | 第102-105页 |
·讨论 | 第105-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NaAlH_4的Ti 单缺陷的局域结构和形成焓 | 第111-137页 |
引言 | 第111-112页 |
·方法和步骤 | 第112-113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13-135页 |
·Ti 单缺陷的缺陷形成焓 | 第113-118页 |
·NaAlH_4 的体内Ti 单缺陷形成焓的分解 | 第118-124页 |
·表面和体内Ti 缺陷的比较 | 第124-128页 |
·Ti_(Al)(2~(nd))和Ti_i(Al rich)的局域结构 | 第128-131页 |
·Ti_(Al)(2~(nd))和Ti_i(Al rich)缺陷对基体分解的作用 | 第131-135页 |
·Ti_i(Al rich)、Ti_(Al)(2~(nd))和Ti_(Na)(1~(st))在不同带电态的缺陷形成焓 | 第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结论和工作展望 | 第137-140页 |
1. 全文结论 | 第137-138页 |
2. 下一步工作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