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45页 |
·表面活性剂 | 第12-14页 |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 第12页 |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第12-13页 |
·本实验所用的表面活性剂AOT和CTAB | 第13-14页 |
·微乳液 | 第14-20页 |
·微乳液类型、结构和相行为 | 第14-16页 |
·微乳液的性质 | 第16-17页 |
·微乳液的应用 | 第17-20页 |
·微乳液液膜萃取概述 | 第20-23页 |
·反胶束、W/O微乳液萃取体系 | 第20-21页 |
·微乳液液膜萃取机理 | 第21-23页 |
·反胶束、W/O微乳液液膜萃取金属离子的概况 | 第23页 |
·临界态和近临界区简介 | 第23-27页 |
·相变与临界现象 | 第23-24页 |
·临界指数和临界理论 | 第24-26页 |
·近临界区的概念 | 第26-27页 |
·近临界区中的化学反应 | 第27-43页 |
·近临界区中的化学反应理论概述 | 第27-37页 |
·动力学理论在水解反应中的应用 | 第37-43页 |
·本论文工作的意义及目的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5-57页 |
·控温与临界组成 | 第45-48页 |
·控温装置 | 第45-46页 |
·控温原理与测温 | 第46-47页 |
·临界组成的测定原理 | 第47-48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8-50页 |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化学试剂 | 第49-50页 |
·样品配制 | 第50-51页 |
·结晶紫溶液的配制 | 第50页 |
·NaOH溶液的配制 | 第50页 |
·微乳液的配制 | 第50-51页 |
·临界组成和临界温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微乳液中结晶紫碱性褪色反应的动力学测定 | 第52-57页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 | 第52-54页 |
·AOT和CTAB微乳液中结晶紫碱性褪色反应的动力学测定 | 第54页 |
·结晶紫碱性褪色反应的动力学测定的理论基础 | 第54-55页 |
·结晶紫碱性褪色反应动力学测定的误差分析 | 第55-57页 |
第三章 结晶紫在假二元微乳液体系远、近临界区的碱性褪色反应动力学和构型研究 | 第57-71页 |
·结晶紫在水/AOT/正癸烷(LCST)假二元微乳液体系中的远、近临界区中碱性褪色反应动力学 | 第57-62页 |
·结晶紫在水/CTAB/正丁醇(UCST)假二元微乳液体系中的碱性褪色反应动力学 | 第62-64页 |
·结晶紫在假二元微乳液体系中的远、近临界区中的碱性褪色反应动力学的结果讨论 | 第64-65页 |
·假二元微乳液体系的近临界区效应对结晶紫构型的影响 | 第65-71页 |
第四章 微乳液液膜法萃取镍离子的研究 | 第71-80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71-72页 |
·实验仪器 | 第71-72页 |
·化学试剂 | 第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标准镍溶液的萃取实验 | 第72页 |
·工业镍溶液的萃取实验 | 第72-73页 |
·反萃取实验 | 第73页 |
·循环萃取实验 | 第7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标准镍溶液的萃取研究 | 第73-75页 |
·金川镍溶液的萃取研究 | 第75-78页 |
·微乳液液膜的萃取循环次数以及Ni~(2+)的最大富集浓度研究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