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7页 |
第一章 作者及成书年代探疑 | 第17-27页 |
第一节 作者探疑 | 第17-21页 |
第二节 成书年代探疑 | 第21-24页 |
第三节 本书明代刊刻于建阳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的故事情节组合特点 | 第27-45页 |
第一节 常见的牛女故事模式介绍 | 第27-33页 |
一、《述异记》及《小说》中的记载 | 第27-28页 |
二、《黄姑织女》中的记载 | 第28页 |
三、《历代诗话》中的记载 | 第28-29页 |
四、朱名世编《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 | 第29-30页 |
五、《鉴湖夜泛记》及《灵光阁织女表诬词》 | 第30页 |
六、十二回本《新编神怪小说牛郎织女》 | 第30-31页 |
七、天鹅处女型故事中的“牛郎型”故事模式 | 第31页 |
八、王茀桥《牛郎织女的故事》中所记载故事模式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与《新编神怪小说牛郎织女》故事内容比较 | 第33-37页 |
第三节 故事元素的形成轨迹分析 | 第37-41页 |
一、牛郎织女婚恋隔离元素 | 第37-38页 |
二、金星窃婢元素 | 第38-39页 |
三、乌鹊架桥元素 | 第39页 |
四、七仙女元素 | 第39-40页 |
五、七夕乞巧元素 | 第40-41页 |
第四节 作者谋篇布局之原因解析 | 第41-45页 |
一、地域或所见文献限制 | 第41-42页 |
二、作者自身喜好影响 | 第42-43页 |
三、从民间文学到作家文学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版式介绍及艺术特点分析 | 第45-59页 |
第一节 文本版式及体例介绍 | 第45-51页 |
一、文本版式介绍 | 第45-48页 |
二、文本体例介绍 | 第48-51页 |
第二节 文本叙事特点介绍 | 第51-54页 |
一、叙事结构 | 第51-52页 |
二、叙事视角 | 第52-53页 |
三、叙事悬念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未得广泛流传之原因解析 | 第54-59页 |
一、建阳刻本的自身传播特点 | 第54-55页 |
二、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特点 | 第55-56页 |
三、本书内容的特点及古代小说的平民叙事 | 第56-59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