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褶伞菌论文

野生香菇种质资源的遗传评价与杂交育种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4页
 第一节 香菇概述第10-12页
  1 香菇生物特性第10页
  2 香菇的经济、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第10-12页
   ·香菇的经济价值第11页
   ·香菇的营养价值第11页
   ·香菇的保健及药用功能第11-12页
  3 香菇栽培第12页
 第二节 食用菌交配型研究概况第12-15页
  1 香菇交配因子与交配行为第13页
  2 交配型因子的组成第13-14页
  3 交配型因子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第14页
  4 不亲和性因子的研究第14页
  5 交配型因子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第三节 食用菌育种第15-16页
  1 食用菌遗传育种现状第15-16页
  2 香菇遗传育种第16页
 第四节 DNA 分子标记及其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第16-22页
  1 DNA 分子标记的种类第17-19页
   ·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标记第17页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标记第17-18页
   ·SCAR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 标记第18页
   ·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标记第18页
   ·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tied polymorphism)标记第18-19页
  2 分子标记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第19-22页
   ·品种(杂种、转化子)鉴定与遗传分析第19-20页
   ·杂种、转化子的鉴定与遗传分析第20-21页
   ·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1-22页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野生香菇种质资源评价第24-51页
 第一节 野生香菇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24-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供试菌株第24-27页
   ·香菇筒料栽培配方第27页
   ·制作一级种第27页
   ·制作二级种第27页
   ·接种第27页
   ·管理第27-28页
   ·采收并弹射单孢第28页
   ·测量农艺性状第28-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37页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第29-32页
   ·菌株转色情况第32-33页
   ·出菇情况及性状测定第33-35页
   ·主成分分析第35-37页
  3. 讨论第37-38页
 第二节 野生香菇种质资源遗传相关性与地理主座标的分子标记分析第38-5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42页
   ·供试菌株第38页
   ·培养基第38页
   ·试剂和仪器第38-39页
   ·菌丝培养第39页
   ·DNA 提取第39-40页
   ·PCR 扩增反应体系和程序第40-41页
   ·DNA 电泳检测第41页
   ·RAPD、SRAP、SCAR-基因组DNA 指纹图谱资料分析第41-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RAPD、SRAP、SCAR 基因组DNA 指纹图谱多样性综合分析第42-43页
   ·RAPD、SCAR、SRAP 综合聚类分析第43-46页
   ·地理分子标记分析第46-49页
  3. 讨论第49-51页
第三章 野生香菇交配型因子分析第51-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供试菌株第51页
   ·培养基第51页
   ·实验方法第51-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5页
   ·香菇四个单核菌株的获得第52-53页
   ·菌株交配型基因的测定第53-55页
 3 交配型因子的测定结果分析第55-57页
第四章 野生香菇的杂交育种第57-77页
 第一节 野生香菇杂交种主要性状相关分析优势评价第57-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61页
   ·供试菌株第57-58页
   ·香菇袋料栽培配方第58页
   ·培养料配置搅拌第58页
   ·填料第58-59页
   ·灭菌冷却第59页
   ·接种第59页
   ·培养与生长速度的测定第59页
   ·管理第59页
   ·采收第59-60页
   ·测量农艺性状第60页
   ·灰色关联度分析第60-61页
   ·杂交菌株与亲本的比较第61页
   ·通过SPSS 进行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61页
  2、结果与分析第61-69页
   ·菌株转色情况第61-62页
   ·出菇情况第62-63页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评价第63-66页
   ·杂交菌株与亲本的比较第66-68页
   ·性状之间相关分析第68-69页
  3、小结与讨论第69-71页
 第二节 新杂交菌株的验证第71-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1页
   ·实验菌株第71页
   ·引物与试剂第71页
  2 实验方法第71-73页
   ·镜检锁状联合第71-72页
   ·拮抗反应第72页
   ·分子验证第72-7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3-76页
   ·锁状联合第73-74页
   ·拮抗反应第74页
   ·分子标记结果第74-76页
  4 小结与讨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附表第82-94页
 附表1 论文所用RAPD、SRAP 引物序列第82页
 附表2 论文所用SCAR 引物序列第82-83页
 附表3 香菇117 个菌株综合相异系数表第83-94页
附图第94-144页
 附图1 117 个香菇菌株RAPD 基因组DNA 指纹图第94-103页
 附图2 117 个香菇菌株SRAP 基因组DNA 指纹图第103-113页
 附图3 117 个香菇菌株SCAR 基因组DNA 指纹图第113-140页
 附图4 117 个香菇菌株SRAP 聚类分析图第140-141页
 附图5 117 个香菇菌株RAPD 聚类分析图第141-142页
 附图6 117 个菌株SCAR 聚类分析图第142-143页
 附图7 DL2,000 MARKER和1KB MARKER图示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菜用黄麻种质资源筛选评价与利用
下一篇:福建省食用菌种质资源数据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