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高梁桥文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一、论文缘起 | 第7-8页 |
二、研究状况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区域的界定 | 第9-10页 |
第二章 高梁河的源流 | 第10-15页 |
第三章 高梁桥文化的构成 | 第15-26页 |
一、高梁桥文化的客体 | 第15-21页 |
(一) 文化的生态 | 第15页 |
(二) 寺院文化 | 第15-19页 |
(三) 园林文化 | 第19-21页 |
二、高梁桥文化的主体 | 第21-22页 |
三、高梁桥文化主体和客体的互动 | 第22-26页 |
(一) 清明士女踏青 | 第22-23页 |
(二) 四月八日庙游 | 第23页 |
(三) 游贵戚花场 | 第23页 |
(四) 重午士女熙游 | 第23页 |
(五) 泛舟高梁河 | 第23-24页 |
(六) 帝王游乐善园 | 第24页 |
(七) 高梁桥晓望 | 第24-26页 |
第四章 高梁桥文化的功能 | 第26-31页 |
一、节日旅游 | 第26-28页 |
(一) 岁时节日旅游 | 第26-27页 |
(二) 宗教节日旅游 | 第27-28页 |
二、日常旅游 | 第28-31页 |
第五章 高梁桥文化形成的原因 | 第31-36页 |
一、自然生态 | 第31-33页 |
(一) 自然地理 | 第31页 |
(二) 北京城内的居住环境 | 第31-32页 |
(三) 高梁桥附近的生态环境 | 第32-33页 |
二、社会生态 | 第33-36页 |
(一) 社会环境:商业化与城市化 | 第34-35页 |
(二) 人文环境:心学的崛起及其影响 | 第35-36页 |
第六章 余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