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机插与手栽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差异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0页
   ·研究背景第17页
   ·研究综述第17-24页
     ·机插秧的发展概况第17-19页
     ·生长发育特点第19-21页
       ·生长特点第19-20页
       ·分蘖特性第20页
       ·株型第20-21页
     ·产量构成及高产途径第21-23页
       ·产量及其构成第21-22页
       ·穗部性状的研究第22页
       ·高产栽培途径第22-23页
     ·稻米品质第23页
     ·氮素吸收利用第23-24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4-25页
     ·研究内容第24页
     ·研究方法第24-25页
 参考文献第25-30页
第二章 机插与手栽稻生育期、产量形成及穗部性状的差异第30-41页
 前言第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试验地点第30页
   ·试验品种第30-31页
   ·试验设计第31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1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31-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37页
   ·机插与手栽稻秧苗素质差异第32-33页
   ·机插与手栽稻生育期的差异第33-34页
   ·机插与手栽稻产量及其构成比较第34-37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34-35页
     ·穗部性状第35-37页
       ·单穗重第35-36页
       ·穗部着粒密度第36页
       ·枝梗数和枝梗着粒性状第36-37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7-39页
   ·机插与手栽稻秧苗素质的差异第37-38页
   ·机插与手栽稻生育期差异第38页
   ·不同栽插方式、不同穗型品种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第38页
   ·机插与手栽稻穗部性状的差异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第三章 机插与手栽稻群体质量的特点及差异第41-54页
 前言第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试验地点第41页
   ·试验品种第41-42页
   ·试验设计第42页
   ·测定内容和方法第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50页
   ·机插与手栽稻的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第42-44页
     ·茎蘖动态第42-43页
     ·成穗率第43-44页
   ·机插稻与手栽稻的源库特点与差异第44-47页
     ·主要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第44-45页
     ·粒叶比及比叶重第45-46页
     ·群体光合生产第46-47页
   ·机插与手栽稻的干物质积累差异第47-48页
     ·主要生育期干物质的积累第47页
     ·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与转移第47-48页
   ·不同栽插方式株型差异比较第48-50页
     ·高效叶片大小和角度第48-49页
     ·株高、秆长以及节间配置第49-50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0-52页
   ·不同栽插方式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差异第50页
   ·不同栽插方式群体源库特征及光合生产的差异第50-51页
   ·不同栽插方式干物质积累、转移的差异第51页
   ·不同栽插方式株型的差异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第四章 机插与手栽稻分蘖特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第54-66页
 前言第54-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页
   ·试验地点第55页
   ·试验材料第55页
   ·试验设计第55页
   ·测定内容和方法第5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5-64页
   ·分蘖发生、成穗特性第55-58页
   ·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对产量的影响第58-64页
     ·主茎和一、二分蘖对产量的影响第58-59页
     ·茎糵的经济性状第59-64页
       ·不同蘖位分蘖的穗粒数第59-60页
       ·不同蘖位分蘖的千粒重和结实率第60-62页
       ·不同蘖位分蘖的单穗重第62-63页
       ·不同蘖位分蘖产量占总产的比例第63-64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6页
第五章 机插与手栽稻稻米品质差异的比较第66-71页
 前言第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67页
   ·试验地点第66页
   ·试验品种第66页
   ·试验设计第66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66-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69页
   ·机插与手栽稻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第67-68页
     ·碾米品质第67页
     ·外观品质第67页
     ·蒸煮食味品质第67-68页
   ·机插与手栽稻RVA 特征值的差异第68-69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9-70页
   ·不同栽插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第69-70页
   ·不同栽插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RVA 谱特征值的影响第70页
 参考文献第70-71页
第六章 机插与手栽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第71-77页
 前言第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试验地点第71页
   ·试验品种第71页
   ·试验设计第71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71-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74页
   ·机插与手栽稻氮素积累量的差异第72页
   ·机插与手栽稻氮素阶段性积累量的差异第72-73页
   ·机插与手栽稻氮素阶段性积累率的差异第73-74页
   ·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氮素转移特性的差异第74页
 3 小结与讨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77-83页
 前言第77页
 1 结论第77-80页
   ·不同栽插方式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特点与差异第77页
   ·不同栽插方式水稻分蘖特性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第77-78页
   ·不同栽插方式群体源库特征及光合生产的差异第78页
   ·不同栽插方式株型的差异第78-79页
   ·不同栽插方式干物质积累、转移的差异第79页
   ·不同栽插方式水稻主要品质性状的异同点第79页
   ·不同栽培方式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第79页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途径第79-80页
 2 讨论第80-81页
   ·关于不同稻作区机插与手栽稻差异的问题第80页
   ·关于机插大田肥水改进的问题第80页
   ·关于超高产栽培条件机插与手栽稻差异的问题第80-81页
 3 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第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甜、糯玉米品种标准DNA指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下一篇:大麦花后养分吸收与转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