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3页 |
ABSTRACT | 第13-19页 |
前言 | 第20-21页 |
文献回顾 | 第21-61页 |
第一部分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21-37页 |
第二部分 最大开口度的测量及开口受限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37-53页 |
第三部分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53-61页 |
实验一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61-72页 |
1 材料 | 第61-62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61页 |
1.2 螺旋CT | 第61-62页 |
2 方法 | 第62-64页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第62页 |
2.2 动物模型制备 | 第62-63页 |
2.3 大体观察 | 第63页 |
2.4 螺旋CT观察 | 第63页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63-64页 |
3 结果 | 第64-68页 |
3.1 动物模型成功建立 | 第64页 |
3.2 颞下颌关节复合体大体观察 | 第64页 |
3.3 螺旋CT观察 | 第64-68页 |
4 讨论 | 第68-72页 |
实验二 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CT影像学特征与最大开口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72-88页 |
1 材料 | 第73-74页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第73页 |
1.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73-74页 |
2 方法 | 第74-77页 |
2.1 主动最大开口度测量 | 第74-75页 |
2.2 螺旋CT扫描 | 第75页 |
2.3 称重 | 第75页 |
2.4 被动最大开口度的测量 | 第75页 |
2.5 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的螺旋CT特点 | 第75-76页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76-77页 |
3 结果 | 第77-83页 |
3.1 体重变化 | 第77页 |
3.2 主动最大开口度变化 | 第77-78页 |
3.3 被动最大开口度变化 | 第78页 |
3.4 极限感觉距离变化 | 第78-79页 |
3.5 冠状面CT分析结果 | 第79-80页 |
3.6 矢状面CT分析结果 | 第80-82页 |
3.7 水平面CT分析结果 | 第82-83页 |
4 讨论 | 第83-88页 |
实验三 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中的作用—影像学研究 | 第88-97页 |
1 材料 | 第88-89页 |
2 方法 | 第89页 |
2.1 显微CT检测 | 第89页 |
2.2 统计学方法 | 第89页 |
3 结果 | 第89-94页 |
3.1 显微CT三维重建TMJ复合体 | 第89-91页 |
3.2 骨折区骨微观结构参数分析结果 | 第91-94页 |
4 讨论 | 第94-97页 |
实验四 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中的作用—组织学研究 | 第97-104页 |
1 材料 | 第97页 |
2 方法 | 第97-98页 |
2.1 硬组织VG染色步骤 | 第97-98页 |
2.2 丽春红染色步骤 | 第98页 |
3 结果 | 第98-102页 |
3.1 硬组织VG染色结果 | 第98-100页 |
3.2 丽春红染色 | 第100-102页 |
4 讨论 | 第102-104页 |
实验五 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中的作用—分子生物学初步研究 | 第104-118页 |
1 材料 | 第104-10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04-105页 |
1.2 试剂 | 第105页 |
1.3 仪器 | 第105页 |
2 方法 | 第105-107页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05页 |
2.2 动物模型制备 | 第105-106页 |
2.3 标本制备 | 第106页 |
2.4 RT-qPCR分析 | 第106页 |
2.5 免疫组化染色 | 第106-107页 |
2.6 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分析 | 第107页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107页 |
3 结果 | 第107-115页 |
3.1 RT-qPCR结果 | 第107-109页 |
3.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109-115页 |
4 讨论 | 第115-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4页 |
附录 | 第134-138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