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黄疸病文献研究综述 | 第9-32页 | 
| 一、 古代医家对黄疸的认识 | 第9-25页 | 
| (一) 黄疸病病名考证 | 第9-16页 | 
| 1."瘅"与"疸"的考证 | 第9页 | 
| 2.黄疸病病名最早记载 | 第9-10页 | 
| 3.黄疸综合分类命名 | 第10-16页 | 
| (二) 黄疸病病因病机 | 第16-19页 | 
| 1.黄疸病病因 | 第16-17页 | 
| 2.黄疸病病机 | 第17-19页 | 
| (三) 黄疸病论治 | 第19-23页 | 
| 1.中药治疗 | 第19-21页 | 
| 2.针灸治法 | 第21-22页 | 
| 3.外治 | 第22-23页 | 
| (四) 黄疸病禁忌 | 第23-25页 | 
| 1.黄疸病药味禁忌 | 第23页 | 
| 2.黄疸病方剂禁忌 | 第23-24页 | 
| 3.黄疸病饮食禁忌 | 第24-25页 | 
| 二、 现代医家对黄疸的认识 | 第25-31页 | 
| (一) 概念和涵义的研究 | 第25-26页 | 
| (二) 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26页 | 
| (三) 辩证诊断的研究 | 第26-28页 | 
| 1.辩证思路的研究 | 第26-27页 | 
| 2.辩证分型的研究 | 第27-28页 | 
| (四) 治疗方法的研究 | 第28-31页 | 
| 1.治疗原则的研究 | 第28-30页 | 
| 2.用药经验 | 第30页 | 
| 3.其他疗法经验研究 | 第30-31页 | 
| 三、 黄疸医案研究概况 | 第31-32页 | 
| 第二部分 黄疸病古今医案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2-60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32-35页 | 
| (一) 涉及文献 | 第32-34页 | 
| (二) 涉及医家 | 第34-35页 | 
| 二、 选案标准 | 第35页 | 
| (一) 诊断标准 | 第35页 | 
| (二) 纳入医案标准 | 第35页 | 
| (三) 排除医案标准 | 第35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35-40页 | 
| (一) 统计学依据 | 第35-36页 | 
| (二) 数据规范化 | 第36页 | 
| (三) 建立数据库 | 第36-38页 | 
| (四) 选择统计分析软件 | 第38页 | 
| (五) 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 四、 结果分析 | 第40-60页 | 
| (一) 症状统计分析 | 第40-48页 | 
| 1.黄疸病症状分稚情况的频数分析 | 第40-43页 | 
| 2.高频次症状的因子分析 | 第43-45页 | 
| 3.高频次症状的聚类分析 | 第45-48页 | 
| (二) 药物统计分析 | 第48-60页 | 
| 1.药物的频数分析 | 第48-53页 | 
| 2.高频次药物的因子分析 | 第53-54页 | 
| 3.高频次药物的聚类分析 | 第54-60页 | 
| 第三部分 黄疸病证治规律与理论探讨 | 第60-95页 | 
| 一、 基于医案统计结果探讨黄疸病因病机特点 | 第60-66页 | 
| (一) 病因特点 | 第60-63页 | 
| (二) 病机特点 | 第63-66页 | 
| 二、 基于医案统计结果探讨黄疸病诊断、证候特征及辨证论治 | 第66-73页 | 
| (一) 黄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第66-68页 | 
| (二) 辨别黄疸病证候性质 | 第68页 | 
| (三) 黄疸病证候类型 | 第68-73页 | 
| 三、 从治疗黄疸高频次药物归经特点探讨黄疸的脏腑论治 | 第73-83页 | 
| (一) 理论依据 | 第73页 | 
| (二) 黄疸脏腑论治 | 第73-83页 | 
| 四、 从血分论治黄疸 | 第83-86页 | 
| (一) 黄疸血分理论的发展 | 第83-85页 | 
| (二) 从血分论治黄疸的具体方法 | 第85-86页 | 
| 五、 黄疸病治疗中一些特殊药物的作用意义 | 第86-91页 | 
| (一) 苦味药物在黄疸病治疗中的意义 | 第86-88页 | 
| (二) 气分药物在黄疸治疗中的意义 | 第88-89页 | 
| (三) 化痰止咳平喘药在黄疸治疗中的意义 | 第89-90页 | 
| (四) 单味药物茵陈的配伍作用 | 第90-91页 | 
| 六、黄疸病治疗的一般思路 | 第91-95页 | 
| (一) 辨证与辨病结合 | 第91-92页 | 
| (二) 清热与利湿兼顾 | 第92页 | 
| (三) 不忘活血与解毒 | 第92页 | 
| (四) 重视调肝和理脾 | 第92-93页 | 
| (五) 扶正与祛邪共施 | 第93-95页 | 
| 结论 | 第95-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105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