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9-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1.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2.研究现状 | 第16页 |
2.1 花旗松素药理活性研究 | 第16页 |
3.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一章 花旗松素对CCl_4致大鼠亚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第18-27页 |
第一节 HPLC法测定花旗松素含量 | 第18-21页 |
1.材料 | 第18-19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18-19页 |
2.方法 | 第19页 |
2.1 样本制备 | 第19页 |
2.2 色谱条件 | 第19页 |
3.结果 | 第19-20页 |
3.1 HPLC色谱图 | 第19-20页 |
3.2 含量测定 | 第20页 |
3.3 精密度考察 | 第20页 |
3.4 稳定性考察 | 第20页 |
4.讨论 | 第20页 |
5.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花旗松素保肝作用研究 | 第21-27页 |
1.材料 | 第21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2.方法 | 第21-23页 |
2.1 动物实验 | 第21-22页 |
2.2 样本制备方法 | 第22页 |
2.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2页 |
2.4 肝指数的计算 | 第22页 |
2.5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22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22-23页 |
3.结果 | 第23-25页 |
3.1 花旗松素对大鼠肝指数的影响 | 第23页 |
3.2 花旗松素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3-24页 |
3.3 肝组织病理变化 | 第24-25页 |
4.讨论 | 第25-26页 |
5.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花旗松素保肝机制研究 | 第27-55页 |
第一节 代谢组学方法研究 | 第27-36页 |
1.材料 | 第27-28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方法 | 第28-30页 |
2.1 样本制备 | 第28-29页 |
2.2 LC-MS分析条件 | 第29-30页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0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3.1 前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选择 | 第30-34页 |
3.2 方法学验证 | 第34-36页 |
4.小结 | 第36页 |
第二节 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第36-47页 |
1.材料 | 第36-37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2.方法 | 第37-38页 |
2.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第37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37页 |
2.3 LC-MS分析 | 第37-38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3.结果 | 第38-45页 |
3.1 LC-MS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3.2 模型组与空白组代谢轮廓分析 | 第40-41页 |
3.3 寻找差异性代谢物 | 第41-44页 |
3.4 花旗松素给药组对差异代谢物的变化分析 | 第44-45页 |
4.讨论 | 第45-46页 |
4.1 氨基酸变化 | 第45-46页 |
4.2 脂肪酸变化 | 第46页 |
4.3 胆汁酸变化 | 第46页 |
4.4 嘌呤变化 | 第46页 |
5.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大鼠肝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 第47-55页 |
1.材料 | 第47页 |
2.方法 | 第47页 |
3.结果 | 第47-53页 |
3.1 LC-MS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3.2 模型组与空白组代谢轮廓分析 | 第49-50页 |
3.3 寻找差异性代谢物 | 第50-52页 |
3.4 花旗松素给药组对差异代谢物的变化分析 | 第52-53页 |
4.讨论 | 第53-54页 |
4.1 氨基酸代谢变化 | 第53-54页 |
4.2 胆汁酸代谢变化 | 第54页 |
4.3 维生素代谢变化 | 第54页 |
5.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基于脂质组学的花旗松素保肝机制研究 | 第55-82页 |
第一节 脂质组学方法研究 | 第56-64页 |
1.材料 | 第56-57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56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56-57页 |
2.方法 | 第57-58页 |
2.1 样本制备 | 第57页 |
2.2 LC-MS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3.1 前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选择 | 第58-62页 |
3.2 方法学验证 | 第62-63页 |
4.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大鼠血清脂质组学研究 | 第64-73页 |
1.材料 | 第64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64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64页 |
2.方法 | 第64-65页 |
3.结果 | 第65-71页 |
3.1 LC-MS分析结果 | 第65-67页 |
3.2 模型组与空白组代谢轮廓分析 | 第67-68页 |
3.3 寻找脂质差异性代谢物 | 第68-71页 |
4.讨论 | 第71-72页 |
4.1 对磷脂类的影响 | 第72页 |
4.2 对甘油酯类的影响 | 第72页 |
5.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三节 大鼠肝组织脂质组学研究 | 第73-82页 |
1.材料 | 第73页 |
2.方法 | 第73页 |
3.结果 | 第73-80页 |
3.1 LC-MS分析结果 | 第73-75页 |
3.2 模型组与空白组代谢轮廓分析 | 第75-76页 |
3.3 寻找差异性代谢物 | 第76-80页 |
4.讨论 | 第80-81页 |
4.1 对磷脂类的影响 | 第80-81页 |
4.2 对甘油酯类的影响 | 第81页 |
5.小结 | 第81-82页 |
全文总结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120页 |
Ⅰ 文献综述 质谱技术在脂质组学中的应用 | 第88-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Ⅱ 在读期间已收录(待见刊)文章 | 第102-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