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采矿及安全防护技术变革的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安全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特色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特色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矿山安全生产的现状分析 | 第18-34页 |
·矿山安全生产的现状 | 第18-25页 |
·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 第18-19页 |
·事故频率和死亡人数仍居高位 | 第19-23页 |
·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 第23-24页 |
·职业危害严重 | 第24-25页 |
·矿山安全生产的特点 | 第25-30页 |
·矿山仍属高危行业 | 第25-26页 |
·事故随所有制形式变化而变化 | 第26-28页 |
·伤亡事故分布较集中 | 第28-30页 |
·矿山安全状况的国际比较 | 第30-32页 |
·对矿山安全现状的思考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采矿及安全防护技术的发展与变革 | 第34-71页 |
·史前期采矿技术的启示与影响 | 第34-35页 |
·石器时代采石活动对采矿技术的启发 | 第34-35页 |
·原始水井开凿对竖井支护技术的启示 | 第35页 |
·原始建筑技术对平巷支护技术的启示 | 第35页 |
·古代采矿安全技术发展阶段及标志 | 第35-37页 |
·矿井开凿技术的发展 | 第37-43页 |
·井巷开拓技术的演进 | 第37-41页 |
·采矿方法的不断完善 | 第41-43页 |
·井巷支护技术的演变 | 第43-49页 |
·竖井支护技术 | 第43-46页 |
·平巷支护技术 | 第46-49页 |
·采矿辅助技术的发展 | 第49-52页 |
·装载、运输、提升技术 | 第49-51页 |
·通风、照明、排水技术 | 第51-52页 |
·古代煤矿开采与安全技术分析 | 第52-61页 |
·煤矿开采技术体系及特征 | 第52-53页 |
·煤矿安全防护技术的沿革 | 第53-55页 |
·煤矿开采辅助技术的发展 | 第55-58页 |
·古代煤矿事故及原因分析 | 第58-61页 |
·近代矿业的发展与安全管理 | 第61-68页 |
·近代煤矿业发展概况 | 第61-64页 |
·近代煤矿事故及原因分析 | 第64-67页 |
·近代煤矿安全政策与管理 | 第67-68页 |
·对安全防护技术变革的思考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71-93页 |
·安全及其发展过程 | 第71-74页 |
·安全的基本概念 | 第71-72页 |
·安全的本质属性 | 第72-73页 |
·安全的发展过程 | 第73-74页 |
·安全观及其演变过程 | 第74-78页 |
·安全观的定义与特征 | 第74-75页 |
·安全观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关系 | 第75-76页 |
·安全观的演变历程 | 第76-78页 |
·古代安全观的萌芽 | 第78-87页 |
·生命安全观 | 第79-82页 |
·“和”安全观 | 第82-84页 |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 第84-87页 |
·古代安全观的时代局限性 | 第87页 |
·现代安全观的发展 | 第87-92页 |
·大安全观 | 第88-89页 |
·生态安全观 | 第89-90页 |
·公共安全观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安全观的启示意义与指导作用 | 第93-116页 |
·对矿山安全的启示 | 第93-103页 |
·有助于人本主义安全管理的实现 | 第93-97页 |
·有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97-103页 |
·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启迪 | 第103-115页 |
·“安全发展”理念的确立 | 第103-106页 |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 第106-108页 |
·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108-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