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 选题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本文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一) 本文重点 | 第11页 |
(二) 本文难点 | 第11-12页 |
(三) 本文创新点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文献研究 | 第12页 |
(二) 问卷调查 | 第12-13页 |
五、 特别说明 | 第13-15页 |
(一) 实习 | 第13-14页 |
(二) 其他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历届中国艺术节办节背景及主题比较分析 | 第15-21页 |
一、 第一、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办节背景及主题 | 第15-17页 |
二、 第三、四、五届中国艺术节的办节背景及主题 | 第17-19页 |
三、 第六、七届中国艺术节的办节背景及主题 | 第19-20页 |
四、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办节背景及主题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历届中国艺术节的政府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比较分析 | 第21-28页 |
一、 第一、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央主导,地方协办 | 第21-22页 |
二、 第三、四、五届中国艺术节——中央、地方政府共同办节 | 第22-24页 |
三、 第六、七届中国艺术节——政府主导,探索市场化运作途径 | 第24-25页 |
四、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省市联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历届中国艺术节剧目运作及群文活动比较分析 | 第28-36页 |
一、 历届中国艺术节专业舞台艺术表演比较分析 | 第28-32页 |
(一) 艺术展演从单一走向多元 | 第29-31页 |
(二) 评奖机制不断推陈出新 | 第31-32页 |
二、 历届中国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及展览展示活动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三、 其他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历届中国艺术节其他因素比较研究 | 第36-42页 |
一、 历届中国艺术节硬件建设比较研究 | 第36-40页 |
(一) 历届中国艺术节场馆建设投资比较研究 | 第36-38页 |
(二) 历届中国艺术节场馆利用情况比较分析 | 第38-40页 |
二、 历届中国艺术节软件建设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第五章 中国艺术节的影响力比较分析 | 第42-60页 |
一、 中国艺术节的国际影响力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二、 中国艺术节的国内影响力比较分析 | 第44-60页 |
(一) 中国艺术节的政治影响 | 第44-46页 |
(二) 中国艺术节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46-60页 |
第六章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存在的问题及中国艺术节的发展对策 | 第60-71页 |
一、 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存在的不足 | 第60-68页 |
(一) 缺乏国际化意识和定位,发展战略目标层次较低 | 第60-61页 |
(二) 较高的门票门槛限制中低收入群体的热情,造成供需之间的错位 | 第61-63页 |
(三) 艺术节专业性强,窄众化的现象明显,对经济拉动的影响力弱 | 第63-65页 |
(四) 艺术节外宣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65-67页 |
(五) "后艺术节时代"的持续发展问题 | 第67-68页 |
二、 中国艺术节的发展对策 | 第68-71页 |
(一) 确立国际发展战略,打造世界品牌 | 第68页 |
(二) 立足于大众化宗旨,降低民众参与门槛 | 第68-69页 |
(三) 充实艺术节节目,展现多元文化 | 第69页 |
(四) 引入经营理念,强化市场化运作 | 第69页 |
(五) 建立艺术节作品巡演机制,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 第69-70页 |
(六) 探索艺术节投入产出模型,建立艺术节长效评价机制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