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研究--以济宁市为例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6-7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7-9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二章 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的理论研究 | 第12-20页 |
·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恢复生态学 | 第13-14页 |
·生态经济学 | 第14-15页 |
·采煤塌陷区治理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 | 第15-16页 |
·建立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生态产业体系 | 第16-20页 |
·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的方向及途径 | 第16-17页 |
·采煤塌陷区产业结构演进 | 第17页 |
·重构生态产业 | 第17-20页 |
第三章 平原采煤塌陷区现状分析 | 第20-35页 |
·研究区的选择 | 第20页 |
·济宁市发展现状 | 第20-23页 |
·济宁市自然概况 | 第20-22页 |
·济宁市经济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现状 | 第23-32页 |
·济宁市采煤塌陷地分布与特征 | 第24-25页 |
·济宁市采煤塌陷地类型划分 | 第25-27页 |
·济宁市采煤塌陷地变化趋势分析 | 第27-32页 |
·济宁市采煤塌陷影响分析 | 第32-35页 |
·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32-33页 |
·采煤塌陷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平原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对策 | 第35-52页 |
·济宁市采煤塌陷区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5-37页 |
·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对策 | 第37-41页 |
·遵循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基本原则 | 第38-39页 |
·确立生态治理的宏观思想 | 第39页 |
·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治理对策 | 第39-40页 |
·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治理模式 | 第40-41页 |
·济宁市采煤塌陷地分区生态治理方案 | 第41-44页 |
·兖州-任城-邹城-曲阜塌陷地治理区 | 第41-43页 |
·微山塌陷地治理区 | 第43页 |
·鱼台-金乡塌陷地治理区 | 第43-44页 |
·嘉祥塌陷地治理区 | 第44页 |
·汶上塌陷地治理区 | 第44页 |
·保障措施 | 第44-47页 |
·确保政策的有效性 | 第44-45页 |
·多渠道资金筹措 | 第45-46页 |
·治理后的使用与管理模式 | 第46-47页 |
·济宁市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效益分析 | 第47-49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7-48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48-49页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49页 |
·治理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 | 第49-52页 |
主要结论与不足 | 第52-53页 |
附图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