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清单 | 第1-9页 |
附表清单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8页 |
·课题背景 | 第12-15页 |
·超宽带技术简介 | 第12-13页 |
·超宽带的两大技术标准 | 第13-15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 第15-16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频率综合器的体系结构与系统指标 | 第18-30页 |
·频率综合技术 | 第18-20页 |
·直接模拟频率综合(DAFS) | 第18页 |
·直接数字频率综合(DDFS) | 第18-19页 |
·锁相环路(PLL)频率综合 | 第19-20页 |
·衡量锁相环频率综合器的主要指标 | 第20-23页 |
·调谐频段 | 第20页 |
·频率分辨率 | 第20页 |
·捕获时间 | 第20-21页 |
·频谱杂散(spur) | 第21页 |
·相位噪声 | 第21-22页 |
·积分RMS相位误差与时钟抖动 | 第22-23页 |
·MB-OFDM UWB系统中频率综合器的设计指标 | 第23-25页 |
·相位噪声 | 第23页 |
·频谱杂散 | 第23-24页 |
·切换时间 | 第24页 |
·设计指标总结 | 第24-25页 |
·MB-OFDM UWB系统中频率综合器的结构分析 | 第25-30页 |
·单锁相环路结构 | 第25-26页 |
·双锁相环路结构 | 第26-27页 |
·多锁相环路结构 | 第27-28页 |
·结构总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锁相环路系统设计 | 第30-50页 |
·锁相环路系统模型及传递函数 | 第30-32页 |
·锁相环路参数设计 | 第32-37页 |
·系统零极点时间常数 | 第32-34页 |
·环路滤波器参数值求取 | 第34-35页 |
·锁相环路参数设计流程 | 第35-37页 |
·环路带宽与系统稳定性 | 第37-39页 |
·锁相环路噪声模型 | 第39-44页 |
·电荷泵等效输出电流噪声 | 第39-41页 |
·无源三阶环路滤波器等效输出电压噪声 | 第41页 |
·分频器等效输出电压噪声 | 第41页 |
·总输出相位噪声 | 第41-44页 |
·自适应频率校准(AFC) | 第44-50页 |
第四章 ∑△分数分频频率综合器 | 第50-62页 |
·分数分频频率综合器基本构架 | 第50-51页 |
·∑△调制器量化噪声分析 | 第51-52页 |
·∑△调制器的设计 | 第52-55页 |
·∑△调制器对锁相环路带宽的要求 | 第55-57页 |
·带内噪声对环路带宽的要求 | 第55-56页 |
·带外噪声对环路带宽的要求 | 第56-57页 |
·电荷泵充放电电流失配对噪声的影响 | 第57-59页 |
·抑制∑△调制器量化噪声的方法 | 第59-62页 |
第五章 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 | 第62-78页 |
·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的构成及性能参数 | 第62-64页 |
·电路构成 | 第62-63页 |
·性能参数 | 第63-64页 |
·片上螺旋电感和可变电容的设计 | 第64-67页 |
·片上螺旋电感 | 第64-66页 |
·可变电容 | 第66-67页 |
·压控振荡器相位噪声模型 | 第67-72页 |
·线性时不变模型 | 第68-70页 |
·线性相位时变噪声模型 | 第70-72页 |
·压控振荡器相位噪声优化技术 | 第72-74页 |
·压控振荡器设计流程 | 第74-75页 |
·正交信号产生 | 第75-78页 |
第六章 电路设计与芯片实现 | 第78-102页 |
·用于MB-OFDM UWB系统“模式一”的3子带频率综合器 | 第78-98页 |
·系统结构 | 第78-79页 |
·电路设计 | 第79-89页 |
·鉴频鉴相器(PFD) | 第79-80页 |
·电荷泵(CP) | 第80-81页 |
·锁相环系统参数和环路滤波器(LPF) | 第81-82页 |
·压控振荡器(VCO)和正交压控振荡器(QVCO) | 第82-85页 |
·分频器(DIV) | 第85-87页 |
·正交单边带混频器(QSSB Mixer) | 第87-88页 |
·频率选择器(Freq.Mux) | 第88-89页 |
·版图与测试 | 第89-98页 |
·5到10GHz上的8子带频率综合器 | 第98-102页 |
·频率规划与系统构架 | 第98-99页 |
·电路设计 | 第99-101页 |
·锁相环路设计 | 第99页 |
·正交单边带混频器 | 第99-100页 |
·多路选择器 | 第100-101页 |
·电路仿真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论文总结 | 第102-103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附录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