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对三峡一期蓄水的响应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0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 ·科学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形态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长江口沉积物中元素分布及赋存形态研究 | 第13-15页 |
| ·本文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 1 研究区概况 | 第17-22页 |
|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 ·水动力特征 | 第18-19页 |
| ·温度和盐度特征 | 第19-20页 |
| ·悬浮颗粒分布 | 第20页 |
| ·沉积物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 第20页 |
| ·长江河口地区人类活动 | 第20-22页 |
| 2 样品描述与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 ·样品描述 | 第22-23页 |
| ·样品采集 | 第22页 |
| ·样品描述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 ·元素总量分析方法 | 第23页 |
| ·顺序萃取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 ·元素浓度测试 | 第26-27页 |
| 3 表层沉积物分析结果 | 第27-42页 |
| ·总量分析结果 | 第27页 |
| ·顺序萃取分析结果 | 第27-37页 |
| ·准确性分析 | 第37-38页 |
| ·重复性分析 | 第38-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4 沉积物中元素的结合态分析 | 第42-74页 |
| ·元素在不同结合态的分布 | 第42-50页 |
| ·各结合态中元素含量和萃取比例的空间分布 | 第50-72页 |
| ·可交换态 | 第50-53页 |
| ·碳酸盐结合态 | 第53-57页 |
|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 第57-62页 |
| ·有机结合态 | 第62-68页 |
| ·残渣态 | 第68-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5 重金属元素在有效结合态中分布 | 第74-79页 |
| ·重金属元素在有效结合态中的含量和萃取比例 | 第74-75页 |
| ·有效结合态中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 | 第75-78页 |
| ·小结 | 第78-79页 |
| 6 结论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