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临床研究 | 第8-18页 |
1 研究对象 | 第8-13页 |
·病例来源 | 第8页 |
·病例选择 | 第8-9页 |
·病例选入标准 | 第9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9页 |
·病例脱落标准 | 第9页 |
·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参照 Watter’s 等推荐的临床、生理、X 线综合积分 法) | 第9-11页 |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第11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 年版)拟定评分标 准) | 第11-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分组方法 | 第13页 |
·治疗方法 | 第13页 |
·观测指标 | 第13-14页 |
3 临床资料分析 | 第14-18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4-15页 |
·临床疗效资料分析 | 第15-17页 |
·不良反应测试 | 第17-18页 |
讨论 | 第18-34页 |
1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发病机理 | 第18-19页 |
·病理改变 | 第19页 |
·治疗 | 第19-22页 |
·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22页 |
2 中医学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认识 | 第22-24页 |
3 导师观点:气阴两虚、肺络瘀阻是IPF 的重要病机 | 第24-27页 |
·气阴两虚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24-25页 |
·肺络瘀阻是IPF 的基本病机特点 | 第25-26页 |
·益气养阴通络法是治疗IPF 的重要方法 | 第26-27页 |
4 方药分析 | 第27-31页 |
·药物组成 | 第27页 |
·组方分析 | 第27页 |
·药物解析 | 第27-29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29-31页 |
5 疗效分析 | 第31-33页 |
·加味屏风生脉散对IPF 临床症状的影响 | 第31-32页 |
·加味屏风生脉散对中医证侯积分的影响 | 第32页 |
·加味屏风生脉散对IPF 患者血流变改善情况 | 第32-33页 |
6 不良反应分析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综述 | 第39-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详细摘要 | 第46-51页 |